2022年12月8日下午,2022中外语言交流合作论坛在京举行,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教授受邀出席“通过语言、艺术和文化达成合作”主题分论坛,并就当今中外语言交流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发表了题为《中外语言交流的文化基因》的主旨演讲。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徐宝锋教授指出,因为文化背景、发展轨迹的各不相同,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形成了很多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每一个语言系统的背后都拥有一个独特文化系统。例如,中国的伦理社会、家庭观念、家族观念,便超出了单纯的语言现象,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认知体系。
因此,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其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极其重要。在翻译活动中,比单纯的语言传译更为重要的,是进入翻译对象国家的文化内核,思考对象国家的文化内在和内生性逻辑。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真正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如何成为优秀的文化的“摆渡人”
在语言交流的过程当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语言转换必伴随着信息讹误,尤其是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源语言信息不能完全在译语中再现,导致信息丢失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而产生这个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对语言背后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系统性理解。所以我们应当注重语言文化背后的文化基因的梳理,成为优秀的文化“摆渡人”,而不是单纯的译者。
在我们近期编纂的《中国文化知识辞典》,便是将中国文化里面1500多个关键词进行提取,进行深层次文化背景的梳理注解,建立语言文化基因库,找到中国文化的奇经八脉和关键穴位、找到中国文化的逻辑支撑点。
学习文化、思想及背后的意识形态
徐教授进而指出,学习语言的最难点也在于学习文化、思想及背后的意识形态。对此,我们要区别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话语环境和话语背景,构建多语态的文化基因库,挖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解码其背后的文化基因,才能触达语言背后最深层的内涵意蕴。
汉学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灯塔和路基
徐教授最后指出,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向世界客观说明中国,让世界客观了解中国至关重要。汉学家作为横跨两种文化的群体,是中外文化交流重要的基因解码者,是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明互鉴互学、相亲相习的文化先导,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灯塔和路基。在中外语言和文化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汉学家的角色尤为重要。因此,加强汉学青年人才培养,团结世界汉学家力量,探索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了当下时代所需。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