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1月11日电】1月10日,“世界汉学讲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世界汉学讲坛”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同北京语言大学共同举办,为充分发挥汉学家沟通中西和民心相知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角度展开的“每月一题”系列专题交流研讨,是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框架内的高端汉学学术对话交流机制。
开幕式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为主题,来自澳大利亚、丹麦、约旦、蒙古国、阿塞拜疆、俄罗斯、叙利亚、英国、美国等国的汉学家与中国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
2023年1月10日,世界汉学讲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王骏 摄)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汉学家作为中华文明的长期研究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意义有着精深的见解,相关阐释和解读有助于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知。希望“世界汉学讲坛”发挥汉学家优势,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华文明,点亮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智慧的“明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各国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认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一是要加强国际人才培养,激活全球汉学家学术网格,充分发挥汉学家沟通中西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拓宽中外文化交流渠道;二是融通中外资源,打造汉学研究新高地,推动学术界、文化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对话、交流与资源融通、成果互鉴;三是立足更高站位,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与互鉴。
2023年1月10日,多位汉学家和专家学者线下参会。(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王骏 摄)
澳大利亚汉学家、格里菲斯大学教授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指出,中国发展迅速,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这不会导致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在今后几十年内让世界更加和平发展。
美国阿斯本研究所研究员肖克(KARIM ALWADI)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经贸领域合作新成果与新趋势,并展望中阿未来合作的美好前景。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影响力日益扩大,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这对加快推动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高质量伙伴关系、促进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和公平起到助推作用。
2023年1月10日,一名参会者用手机拍摄下汉学家视频连线演讲。(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王骏 摄)
美国汉学家、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阳和平(Fred Engst)认为,中国国际形象有了本质的改变,中国经济大规模增长,成为一个越来越自信的大国,中国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进行转型升级。我们处在全球化的世界,更多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商品经济的逻辑就是大家都想购买性价比高的商品。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并没有阻止中国崛起的步伐。
英国汉学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柯马凯(Michael Crook)表示,中国发展成就显著,其成功经验值得国际社会借鉴,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也是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载体。他建议中国发展国际关系需注重民间交流。(完)
2023年1月10日,“世界汉学讲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王骏 摄)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