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阿拉伯语首节专题翻译课顺利开讲。娜希徳(Nahed Abdulla Ebrahim)教授为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青年汉学学者、翻译家、译者们带来一堂精彩的中阿互译课。
娜希德教授指出,汉语和阿拉伯语在语言结构、句子形式、语言变化、词型种类、语态、文化差异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文物和博物馆等领域涉及专业名词较多,不能进行简单的直译,要注意语言与文化色彩的辨析,深究词汇的应用语境和背景内涵。
娜希德教授从青铜器文化的具体内容入手,灵活使用“直译”“加注”“意译”等策略讲解翻译逻辑、方法、理念,加深了汉学青年学者们对文博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与理解。
娜希德教授的翻译讲解细致入微,层层递进,理论与例证相结合,课堂气氛融洽。学员们积极参与互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文博翻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阿语班的学员们将在充分掌握中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解锁文博翻译技能,跨越不同语言的差异性,把中华文化原汁原味译介到阿拉伯世界,在中国文博艺术的世界化阐释、理解、传播以及交流合作中贡献力量。
娜希徳
娜希徳(Nahed Abdulla Ebrahim),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教授、曾任法鲁斯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中文系主任,曾任亚历山大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塞得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校友理事单位主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中国文化译研网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学学科《阿拉伯学研究》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阿拉伯翻译家与汉学家联盟奠基人、郑和翻译奖评委会评委、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家。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合著、翻译50多部。
“新汉学计划”
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
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
“新汉学计划”旨在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
中国文博笔译工作坊作为本项目的重点活动,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承办。
本次工作坊以文博翻译为主题,聘请国内外19位知名专家、学者、译者,特开设中国文化课、语言翻译课,其中中国文化课为公开课,所有学员(截至目前,本次工作坊共有253人报名,涵盖40个国家和地区)与非学员均可学习,语言翻译课只面向报名学员,分语种(阿拉伯语、英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日语、波斯语)单独授课。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致力于借助双方优势,凝聚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战略。
世界汉学中心将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重要使命,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家,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