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于5月13日盛大启幕,各国参展艺术家陆续来到威尼斯,开始布展工作。威尼斯双年展档案项目组启动对各大主题馆、国家馆参展艺术家的专访,形成影像档案,存入威尼斯双年展档案库,并在展览期间播出这些访问。
5月8日下午,档案组成员Samuele Chevbmi与Francesca Gasroldi对中国艺术家赵无眠进行了专访。
赵无眠在接受采访
赵无眠,中国当代艺术家,日本北九州大学赵无眠艺术研究会荣誉主席,法国国家美术家沙龙委员,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作品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世博会国际艺术展、法国卢浮宫秋季美术沙龙、巴黎东西方对话暨城市文化交流展、香港水墨艺博等国际性展览,并多次在美国和中国举办个人作品展。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赵无眠应意大利国家文化艺术中心主席桑弗·温琴佐先生邀请,作为圣马力诺国家馆“友谊计划”参展艺术家,将在威尼斯雅典耀科学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大型水墨展览。
威尼斯双年展档案项目组就此对赵无眠先生进行了采访。
威尼斯双年展档案组工作人员在进行采访前准备
Samuele :我们知道,桑弗先生此次提出的“友谊计划”,将圣马力诺和中国的艺术家组合在一起进行交流对话展览,而中国艺术家的主要呈现方式是水墨,你能谈谈你的作品主题和参展的考虑吗?
赵无眠:桑弗先生以水墨为主要方向集合中国艺术家参加展览,目的是向国际市场推介中国当代艺术在水墨领域研究、探索的最新成果,他认为当代水墨是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中国艺术形式。
在来威尼斯之前,我也在考虑如何让作品与这座古老的水城产生共鸣和对话。中国拥有古老的文明,威尼斯同样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700多年前,威尼斯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踏上中国的土地,之后向西方介绍了东方的美丽神话。如今,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又踏上威尼斯的土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艺术。威尼斯双年展从1993年迎来第一批中国艺术家,十几届的展览中,作品以当代艺术居多。本届的水墨主题展览,也是中国艺术家第一次以集中的规模展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
我个人的水墨作品探讨的是作者与造化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题是“东方之道”,其中流露的是对东方古老文化的认知和传承,这与威尼斯这座水城对历史的保护和存续是一致的。文化存在于历史和时间的流淌中,这是文化最动人的地方。
采访在威尼斯美术学院旁一栋具有700年历史的老建筑中进行,该建筑负责人在向艺术家介绍建筑历史
Samuele:威尼斯双年展重视推出新的艺术家,新的作品,您刚才谈了作为水墨作品对文化的传承,那么您能不能再谈谈您的作品的创新问题?
赵无眠: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应该自觉地站到美术史的最末端,为推动美术史向前发展做出贡献,而不是站到美术史已经完成的节点,去重复已经形成的作品。
我的作品首先从理念上讲,它回到了中国文化的源头,表达了人天合一的理念,以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去沟通创作内容,这是没有东西方界限的。中国的宣纸、水墨本身具有抽象的物理特性,它们一黑一白的特征和水墨交融的关系切合了宇宙中存在的阴阳关系。我的作品并非用材料去塑形,而是用材料去表达,去体现,这本身就是对创作观念的突破。
另外,在技法的运用上,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创新。我在想,中国为什么称“水墨”而不称“墨水”,称谓本身就说明了水在水墨绘画作品中的重要性。水是墨和宣纸之间的媒介,我似乎掌握了水的密码,可以得心应手的进入水墨世界的新天地。
当然,我现在的绘画材料并不局限于宣纸,最近几年我在中国主持了一座名为“星工坊”的老工厂改造项目,在改造过程中我经常与建筑工人打交道,发现了很多建筑材料同样可以成为水墨的载体而拓宽水墨的表现能力,比如蜂窝纸、石膏、水泥等。这次展览我将在现场创作石膏和水泥作品,与宣纸作品一同呈现,相信观众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艺术现场。
威尼斯双年展档案组工作人员在进行采访前沟通
Samuele:您是否可以描述一下在创作中的状态,以及其中最幸福的时刻?
赵无眠:我曾一度追求抽象绘画,认为抽象绘画才是艺术家的终极目标,因为如果一味写实,我觉得是在复制上帝的作品,只有抽象作品,才是属于艺术家本人的,是与上帝的作品不一样的。可是有一年我在美国访学期间,偶然读到《圣经》上的一段话,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我从这段话中突然领悟,任何抽象事实上都不可能超越天地自然的存在,无论蒙德里安还是波洛克,他们的作品形态都暗含于大地的抽象肌理中。人是宇宙中微小的一份子,只有看清这大的宇宙关系,才能清醒的处理画家与作品的关系。我通过这些认识,又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天合一”,这一宇宙观事实上就是清楚的告诉我们,人必须顺应自然运行的规律,才能做到生生不息。
我因此发现了艺术在具象和抽象之外,还存在一种新的绘画,这种绘画既不抄袭自然,又不脱离自然,当我秉持这样的理念去创作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打开了一片全新的领域,这让我幸福又激动。中国唐代画家张躁有一句不朽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告诫画家不应停留在自然外相上,而要经过内心的转换,形成更高层次的艺术之美。但事实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并非艺术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应该是“我即造化,造化即我”,也就是“人天合一”,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成为一体。在这种形态下,作品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本身就是作品。
当艺术家以素纸为大地,以水墨为鸿钧,以主宰为造物,用心经营的时候,必然纸上生情,山川恍惚,转视而不复得。其面貌千变万化,盖神使然,非人力所能及。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体,也是艺术的最后追求。
赵无眠水墨作品煌煌辟晨曦140cm*140cm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