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当地时间2019年10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双黄蛋”揭晓,瑞典学院将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汉德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作品目前有两部被译成简体中文出版(《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译者均为易丽君、袁汉镕。
这对学术伉俪是1954年由国家公派前往波兰的留学生,易丽君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波兰语文学翻译,任教北京外国语大学,两次获得波兰总统授予的波兰共和国十字骑士勋章;她的先生袁汉镕则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两人合译了当代波兰最重要的一些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是第一次从波兰语直接译成中文。
易丽君教授与托卡尔丘克作品(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易丽君和托卡尔丘克的交往始于十多年前,两人在会议上遇见,相谈甚欢,托卡尔丘克曾到易丽君家中做客。易丽君出生于1934年,托卡尔丘克出生于1962年,“我跟她开玩笑,说你和我女儿一样大,她很惊讶。”易丽君在对话中回忆道,“但她不把我当作比她年长的人,我们聊文学,也聊文学之外的事情。”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曾在易丽君教授家中听她讲述从事波兰语翻译的历程,也谈起了托卡尔丘克这位与她颇有渊源的波兰女作家。
易丽君教授的相册,下图为易丽君与托卡尔丘克合影。
魔幻现实主义加荒诞派
易丽君与托卡尔丘克相识十余年,在聊天中,她用“古灵精怪”来形容这位波兰女作家。托卡尔丘克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7年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她有时住在乡下,或是到处旅游,易丽君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序言中说她“远离滚滚红尘……过着半人半仙的日子”。
“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喜欢探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探讨人生,探讨大的哲学问题。比如《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太古就是‘宇宙的中心’。她的文字非常流畅、清新,和以前的文字大不一样——过去的文字句子长、形容词多,但在托卡尔丘克的文字里不会找到很多形容词。过去的小说,故事性强,有来龙去脉,着重刻画人物;但托卡尔丘克的文字不是这样。魔幻现实主义加上荒诞派,再加上现实主义,凑在一起就成了托卡尔丘克。”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繁体中文版在台湾出版时被定名为《收集梦的剪贴簿》,更名时易丽君不知情,书印出来才看到。“它不是直译,但也很贴切。这部小说中真正的主人翁是梦,梦是小说中反思的中心。”
各种版本的托卡尔丘克著作,易丽君教授提供
托卡尔丘克和她的小说
Bieguni
(英文译名为)曾获得2018年国际布克奖,当时中文媒体大多根据英文将其译为“航班”。易丽君表示这并不准确,她认为应该译作“飞”。“因为它讲的是‘飞奔的人们’,说有那么一种人,不在一个地方呆着,总是不停地变换地方、变换命运。小说设定在一个架空的大背景下,人总是在动、在跑。书中还有一幅飞行地图,有些地名是真实的、有些则是虚构的——托卡尔丘克就是这样天马行空。”易丽君说。
Flights(中文版译名未定)
英文版和波兰语原版
Flights中的地图
富于哲理的波兰文学
托卡尔丘克是第五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前四位分别是亨利克·显克维奇(1905年获奖)、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924年获奖)、切·米沃什(1980年获奖)、维斯瓦娃·辛波丝卡(1996年获奖)。
易丽君和袁汉镕曾合译显克维奇历史小说三部曲等,易丽君还是最早将米沃什诗歌译介到当代中国的翻译家——她曾以笔名“韩逸”在1981年第一期《世界文学》上发表《波兰诗人切·米沃什诗抄》。
在易丽君看来,米沃什的诗歌富于哲理,辛波斯卡则是享受写作之乐,“它们凸显的都是纯文学的艺术价值,没有掺杂多少政治的成分。米沃什从来没有打过政治牌。”
她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译序中提到波兰文坛九十年代以来的变化,指出年轻一代的作家更是在淡化历史,“无需再为国家的不幸命运披上服丧的黑纱”。
易丽君翻译的其他波兰文学作品
新中国第一批波兰语文学翻译
1954年新中国选派17名学生远赴波兰留学,武汉大学中文系的易丽君和南开大学物理系的袁汉镕都在其中。当时学生可以在几个东欧国家中选择,易丽君没有太多犹豫:“那时听说波兰有个居里夫人,特别了不起,就选了波兰。”
到华沙的前半年,所有学生在一起学习波兰语日常会话,下半年开始分专业学习。包括易丽君在内的五名学生进入文学系,系统学习波兰语文学翻译,袁汉镕则进入数学物理系。不过,后来易丽君与袁汉镕合译作品,总是由袁先生做文字润色,因为他幼时接受私塾教育,古文功底深厚。易丽君笑言,虽然自己才是中文系的,但先生的汉语更好。
易丽君、女儿和袁汉镕
六年求学,正赶上二战后重建的华沙,一半是废墟,一半是新楼。周一到周六满课,周日常常还要参与劳动建设,大使馆建立的时候这批学生都帮忙推过沙子。好在虽然辛苦,生活条件还行,“波兰国家小、底子好、农业强,恢复得快,牛奶面包黄油都可以保证,当时苏联都达不到这个条件。”
1960年,易丽君获得波兰华沙大学硕士学位,回国任中央广播事业局苏联东欧部记者,1962年起任教北外东欧语系。
1968年,密茨凯维奇揭露沙俄镇压波兰爱国青年的诗剧《先人祭》在华沙民族剧院重新上演,成为当时波兰反苏情绪的爆发,引发出一场震动波兰、深受世界关注的政治事件。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先人祭》,找到易丽君,这便成了她翻译的第一部波兰文学作品。
袁汉镕和易丽君
此后,易丽君陆续为《世界文学》杂志翻译了众多波兰诗歌及中短篇小说,时任《世界文学》编辑杨乐云与她共同商定篇目,引进了不少20世纪的波兰名家作品,包括诗歌《亚当·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切·米沃什诗抄》、《尤·杜威姆诗选》、《维·席姆博尔斯卡诗选》,中短篇小说塔·鲁热维奇的《我的女儿》、《在外交代表机构》,雅·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等等。此外她与袁汉镕先生合译有《塔杜施先生》《名望与光荣》《十字军骑士》《火与剑》《洪流》等文学作品。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