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与北京语言大学携手主办,世界汉学中心和一带一路研究院承办的“世界汉学讲坛”第十一讲圆满落幕。本讲由北京语言大学校友、特里布文大学教授、孔子学院尼方院长、尼中社会关系学院创始主席巴尔穆卡塔·雷格米(Balmukunda Regmi)担任主讲嘉宾。
雷格米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文化外交:通过语言和文化促进国际关系”(Cultural Diplomacy: Foster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rough Language and Culture)。
在演讲中,雷格米教授详细阐释了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的概念,即通过向外传播本国的语言、文化、成就等,加强理解、合作,促进国际关系。文化外交机构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英国文化协会(The British Council)、北京美国中心(Beijing American Center)、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Russian Cultural Centre in Beijing)、中国文化中心(Chinese Culture Center)等机构是典型代表。雷格米教授指出,文化外交也意味着不同国家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借鉴。例如,德国采纳了丹麦的可再生能源战略,而新加坡则成功融合了西方和亚洲的教育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等等。
雷格米教授特别强调了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在传媒领域,全球媒体通常针对不同国家选择相应的语言。例如,英国的BBC以超过42种语言向全球广播,根据听众喜好和语言范围调整服务;CRI以43个语种进行广播,传播方式多样,受众遍及全球;美国的VOA在全球范围内使用40多种语言进行广播,以满足不同国际受众的需求。在政治领域,文化因素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外交活动中,领导人往往注重外交礼仪。具体而言,外交礼仪包含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表示尊重(Showing Respect)、外交转弯(Diplomatic U-turns)、宗教间和谐(Interfaith Harmony)、建立关系(Building Relationships)等。
雷格米教授展示了涉及文化多个层面的图文影像资料,其中包括马克·扎克伯格在清华经管学院用中文进行的演讲、中国One Plus手机在美国市场的热销以及中国阿胶糕的传统制作流程等内容。通过展示这些鲜活的案例,雷格米教授为与会师生直观地诠释了语言、科技、饮食、服饰、艺术和体育等如何在文化外交中发挥积极作用。他进一步指出,语言和文化在加深国际友谊和连接世界各地人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化外交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将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会议现场的氛围热烈而富有学术性,与会师生与雷格米教授就民间外交、互联网时代的外交变革以及文化外交的复杂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世界汉学讲坛是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对话交流机制,旨在充分发挥汉学家的桥梁作用,搭建更多沟通交流的平台,开展更多平等互信的对话,不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为中国与世界的互鉴共赢贡献智慧与力量。讲坛自开幕以来,一直践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使命,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学术问题,推动建立持久深入的学术对话机制。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