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7日至22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合作举办,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4在青举办。作为“薪火永相传-大师说汉学”的主题讲坛,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索罗宁(Solonin Kirill)带来题为《少数民族语言文献与中华文化研究:以西夏为例》的精彩演讲,12个国家的15名“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参加讲坛并互动交流,研习中心负责人张潇尹担任主持。
索罗宁教授此次讲座以“少数民族语言文献与中华文化研究”为主题,选取西夏作为具体案例,深入探讨了西夏语言文献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索罗宁教授首先概述了西夏语言文献的研究历史概况,包括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现状。他特别强调了西夏语文、西夏佛教文献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指出这些文献不仅是了解西夏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研究中华多元文化的宝贵资料。
索罗宁教授详细介绍了西夏语言文献的类型及其系统,包括西夏文佛经、历史典籍、法律文书、文学作品等。他特别指出,西夏文佛经是研究西夏佛教史的重要资料,西夏法律文书的发现则为我们了解西夏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治理方式提供了直接证据。此外,他还对西夏文献的分类、编目、翻译等工作进行了概述,展示了西夏语言文献研究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索罗宁教授深入探讨了西夏语言文献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他指出,西夏文化是在与中原汉族文化的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具有多元杂糅的特点。西夏积极吸收中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佛教教义、汉字书写等,这些元素在西夏语言文献中均有体现。同时,西夏文化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如西夏文的创造和使用、西夏佛教的独特传承等。索罗宁教授通过具体文献的分析,展示了西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贡献和地位。
索罗宁教授还分享了西夏语言文献研究的方法和案例。他提到,西夏语言文献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语言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他以若干佛教文本的分析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文献比对、语言翻译、历史考证等手段,揭示西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讲座最后,索罗宁教授对西夏语言文献与中华文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他指出,西夏语言文献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西夏历史文化,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有力证据。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精细化程度,以推动西夏语言文献研究的深入发展。
讲座内容引起了各位博士毕业生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索罗宁教授针对西夏对中国佛教的贡献、西夏的民族成分、西夏文的学习、西夏佛经的读法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耐心解答。各位博士毕业生一致认为,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激发了大家对西夏语言文献与中华文化研究的兴趣,同时对大家的学术研究与职业规划颇具启发意义。
2024-11-25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