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世界汉学中心主办的第二场“中土文明对话会”成功召开。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汉学与中国学学院院长徐宝锋与土耳其汉学家、翻译家,土耳其安卡拉哈兹巴伊拉姆大学教授吉来(Giray Fidan),格拉纳达大学翻译和口译学院教授高伯译(Gabriel García-Noblejas)展开对话,高伯译教授(以下简称“高”)、吉来教授(以下简称“吉”)与徐宝锋教授(以下简称“徐”)从吉来教授新书《土耳其汉学的缘起》出发,就土耳其汉学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土耳其汉学在欧洲汉学中的特殊地位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
2023年年中,吉来(Giray Fidan)教授,高伯译(Gabriel García-Noblejas)教授等六位汉学家入驻全球汉学家的海滨“共享书房”——世界汉学中心开展联合汉学研究、文学翻译、国情研修等学术工作。在全球汉学学者的“智慧之家”中,吉来教授对土耳其汉学的起源与历史进行了重新思考,并开始撰写《土耳其汉学的缘起》。
今年六月,由土耳其红猫出版社主办,土耳其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世界汉学中心支持的“中土文明交流互鉴”暨《土耳其汉学的缘起》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举办。
对话会内容简要整理:
一、对话背景与学术缘起
徐:吉来教授,非常感谢你赠送的《土耳其汉学简史》。虽然阅读时间不长,但它引发了我对土耳其与中国关系历史的学术兴趣。你是如何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发掘出如此重要的历史线索的?
吉:这其实是去年夏天,我们受邀于世界汉学中心时,与高伯译教授一起闲谈时发现的学术话题。我们当时聊了很多关于汉学的问题,逐渐意识到,有些被认为是汉学起点的著作,实际上可能并不是最早的。
高:是的,我们在讨论中发现,在门多萨之前,已经有西班牙人撰写了关于中国的书籍。而土耳其也有类似的情况。这让我们对汉学的起源有了新的学术认识。
二、汉学起源的新学术视角
徐:那么,你们认为土耳其的汉学起源应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吉:传统上,学术界认为1935年是土耳其汉学机构化、现代化的起点。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此之前,土耳其就已经有了与西班牙早期汉学相似的著作。因此,我们认为土耳其的汉学起源应该更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上对于汉学起源的认知,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线索。
高:确实,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索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以更全面地了解汉学的起源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汉学研究,以揭示汉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三、译者与汉学家的双重学术身份
徐:作为著名的译者和汉学家,你们是如何在翻译与研究之间找到学术平衡的呢?
高:翻译与研究在学术上是密不可分的。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原文的背景、语境和意义,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传达原文的精神。同时,研究也需要翻译的辅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原文。
吉:确实如此。作为译者和汉学家,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技能,还需要具备广泛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知识。这样才能在翻译与研究之间找到学术平衡,为学术界和读者提供更准确、更深入的汉学研究成果。
四、土耳其汉学的欧洲属性与跨文化学术交流
徐:关于土耳其汉学的欧洲属性,你们有何学术看法呢?
高: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学术问题。从地理角度来看,土耳其横跨亚洲和欧洲,因此其汉学也具有欧洲属性。同时,从文化角度来看,土耳其与欧洲有着密切的历史和文化联系,这也使得其汉学在欧洲汉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吉:确实如此。我们认为,土耳其汉学不仅是土耳其学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欧洲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土耳其汉学与欧洲汉学的联系和互动,以更全面地了解汉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影响。
五、学术结论与展望
徐:非常感谢你们今天的分享。这次对谈不仅让我们对土耳其汉学有了更深入的学术了解,也看到了跨文化学术交流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未来,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汉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高、吉:非常感谢您的邀请和主持。这次对谈让我们有机会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看法,也让我们看到了跨文化学术交流在学术研究中的无限可能。未来,我们愿意继续与世界汉学中心展开密切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汉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2024-11-18
2024-11-15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