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汉学研究与翻译小组

成员:17人    动态:2条    标签: 哈萨克语

简介:本组为哈萨克斯坦汉学家、翻译家共同探讨研究中国文化的平台,欢迎感兴趣的专家及翻译家加入研究。

叫兽胡

  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也是中亚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国家。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山水相连,两国在政治、经贸和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2004年哈在华留学生人数尚不足500人,2008年起至今稳居十大来华留学生源国之列。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6年哈萨克斯坦在华留学生人数已达13996人。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他盛赞中哈传统友好,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语言文化交流在“民心相通”过程中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国家。正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韩国、日本、土耳其等国都非常注重在当地输出本国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中国在这一形势之下自然不应落后。中哈互为邻国,加强文化交流可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增进互信,化解误解与猜忌。对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汉语教学历史进行回顾,我们会发现,汉语及中国文化在当地的传播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语在哈萨克斯坦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苏联时期,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是国内东方学(包括汉学)教学科研中心之一。1957年塔什干国立大学(1960年以前名为中亚国立大学)成立汉语教研室,在中亚地区率先开展汉学研究。哈萨克斯坦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汉语教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989年,哈萨克基洛夫国立大学(现为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在原亚非国家历史与阿拉伯语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东方学系,开始汉语人才培养。在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刚获得独立的艰难时期,其国内汉语教学发展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教材极度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缺少专门的教学大纲。为此,学校专门派人前往汉语教学经验丰富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塔什干等相关高校寻求帮助,以解燃眉之急。可供选择的汉语教师也仅局限在来哈留学的中国学生、新疆哈萨克族移民,甚至是中国商人等有限范围内。


  中国汉语教师的到来使学校的汉语教学逐渐步入正轨,由原来大规模使用莫斯科出版的教材,过渡到广泛使用中国的汉语教材和音像资料,教学大纲也进行了重新修订。中国驻哈大使馆为东方学系提供了大量教材、词典以及中国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书籍。此外,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不断加强与中国高校开展校际交流合作,中方院校接收东方学系汉语专业的师生来华进修学习。哈萨克国立大学是中亚地区最负盛名的高校,这一时期该校的汉语教学状况也是当时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学初创阶段的缩影。


  新世纪之初,中哈两国文化与人文交流日益扩大,哈汉语教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4月,在中国国家汉办大力支持下,兰州大学与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签署协议,在阿拉木图共建汉语中心(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前身)。汉语中心配备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可以收看到中国电视节目,丰富的汉语藏书令汉语学习者耳目一新。中心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与文化活动,致力于扩大哈汉语人才的培养规模,提高当地的汉语教学水平,为有志于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学以及从事中国相关问题研究的人士搭建交流的平台。2004年7月,汉语中心举办中国西北地区首届中亚汉语教师培训班,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27名骨干汉语教师在兰州大学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此后,面向中亚汉语教师的培训项目在中国多地全面推开。这一时期,哈国内各主要高校陆续开设汉语课,哈萨克斯坦学生自费来中国留学深造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中哈两国各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入,哈国内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传播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7年12月,哈萨克斯坦首家孔子学院——欧亚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为满足哈国内强劲的汉语学习需求,阿拉木图、阿克托别、卡拉干达等哈主要大城市的孔子学院相继运营。目前,哈萨克斯坦国内已设立5所孔子学院,是中亚五国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哈萨克斯坦传播中国文化的可能路径


  孔子学院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两国文化交流为原则,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语言文化活动,利用教学示范课、教学研讨会、中国书法讲座、中国诗歌大赛、中国民乐鉴赏、太极拳以及茶艺表演等形式激发哈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组织汉语水平考试(HSK),为汉语学习者提供科学测试语言水平的平台;每年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已成为展示各国优秀汉语人才风采的舞台;“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和“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为各类学生来华留学提供资助,圆了他们感知中国的梦。


  现在,孔子学院在哈萨克斯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它不仅是哈国内汉语教学的基地,也是了解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成为中哈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推动中国文化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协作,注重“质”的提高。除向汉语学习者展示中国文化外,还应积极扩大文化传播受众的范围。采用视频、图片等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更容易为当地人所接受。加大译介、推荐中国优秀影视剧的力度,举办“中国电影节”,让当地人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增强现代中国的吸引力。不断拓展文化传播平台,充分发挥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畅通哈年轻人获取中国经典音乐、影视剧以及其他有关中国信息的渠道。此外,针对文化传播的对象做到“精细化”传播,避免由于不理解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而看不懂,引发误解的现象发生。扩大和深化双方高校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框架内,充分发挥高校“民间大使”的作用。


  哈境内的各孔子学院要强化总体设计,加强沟通与协调,突破现有活动类型与形式的限制,推动文化活动向更深、更广的程度发展。选派素质高、能力强、语言通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赴当地工作,中资公司也要加强人员管理,树立品牌和信誉意识,努力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统一规划,多方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要加大对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的宣传报道,将哈萨克斯坦介绍给中国,加深中国国内对哈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逐步改变中哈两国虽是近邻,但彼此知之甚少的状况。目前,哈在北京、上海、大连和西安已设立4所哈萨克斯坦文化中心,以推动哈萨克语、哈萨克文化、历史和民俗等在中国国内的普及与推广。现阶段,中哈两国在文化教育等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取得突破,两国合拍的《音乐家》《伊犁之恋》两部电影即将与观众见面。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推动了中哈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的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为把中哈两国人民的友好与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必须重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孔子学院及相关文化机构必将在“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6LZUJBWZX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兰州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中心)

2019-01-24 10:15:40
3322人浏览 0人评论
叫兽胡

  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也是中亚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国家。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山水相连,两国在政治、经贸和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2004年哈在华留学生人数尚不足500人,2008年起至今稳居十大来华留学生源国之列。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6年哈萨克斯坦在华留学生人数已达13996人。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他盛赞中哈传统友好,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语言文化交流在“民心相通”过程中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国家。正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韩国、日本、土耳其等国都非常注重在当地输出本国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中国在这一形势之下自然不应落后。中哈互为邻国,加强文化交流可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增进互信,化解误解与猜忌。对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汉语教学历史进行回顾,我们会发现,汉语及中国文化在当地的传播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语在哈萨克斯坦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苏联时期,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是国内东方学(包括汉学)教学科研中心之一。1957年塔什干国立大学(1960年以前名为中亚国立大学)成立汉语教研室,在中亚地区率先开展汉学研究。哈萨克斯坦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汉语教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989年,哈萨克基洛夫国立大学(现为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在原亚非国家历史与阿拉伯语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东方学系,开始汉语人才培养。在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刚获得独立的艰难时期,其国内汉语教学发展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教材极度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缺少专门的教学大纲。为此,学校专门派人前往汉语教学经验丰富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塔什干等相关高校寻求帮助,以解燃眉之急。可供选择的汉语教师也仅局限在来哈留学的中国学生、新疆哈萨克族移民,甚至是中国商人等有限范围内。


  中国汉语教师的到来使学校的汉语教学逐渐步入正轨,由原来大规模使用莫斯科出版的教材,过渡到广泛使用中国的汉语教材和音像资料,教学大纲也进行了重新修订。中国驻哈大使馆为东方学系提供了大量教材、词典以及中国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书籍。此外,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不断加强与中国高校开展校际交流合作,中方院校接收东方学系汉语专业的师生来华进修学习。哈萨克国立大学是中亚地区最负盛名的高校,这一时期该校的汉语教学状况也是当时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学初创阶段的缩影。


  新世纪之初,中哈两国文化与人文交流日益扩大,哈汉语教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4月,在中国国家汉办大力支持下,兰州大学与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签署协议,在阿拉木图共建汉语中心(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前身)。汉语中心配备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可以收看到中国电视节目,丰富的汉语藏书令汉语学习者耳目一新。中心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与文化活动,致力于扩大哈汉语人才的培养规模,提高当地的汉语教学水平,为有志于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学以及从事中国相关问题研究的人士搭建交流的平台。2004年7月,汉语中心举办中国西北地区首届中亚汉语教师培训班,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27名骨干汉语教师在兰州大学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此后,面向中亚汉语教师的培训项目在中国多地全面推开。这一时期,哈国内各主要高校陆续开设汉语课,哈萨克斯坦学生自费来中国留学深造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中哈两国各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入,哈国内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传播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7年12月,哈萨克斯坦首家孔子学院——欧亚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为满足哈国内强劲的汉语学习需求,阿拉木图、阿克托别、卡拉干达等哈主要大城市的孔子学院相继运营。目前,哈萨克斯坦国内已设立5所孔子学院,是中亚五国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哈萨克斯坦传播中国文化的可能路径


  孔子学院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两国文化交流为原则,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语言文化活动,利用教学示范课、教学研讨会、中国书法讲座、中国诗歌大赛、中国民乐鉴赏、太极拳以及茶艺表演等形式激发哈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组织汉语水平考试(HSK),为汉语学习者提供科学测试语言水平的平台;每年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已成为展示各国优秀汉语人才风采的舞台;“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和“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为各类学生来华留学提供资助,圆了他们感知中国的梦。


  现在,孔子学院在哈萨克斯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它不仅是哈国内汉语教学的基地,也是了解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成为中哈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推动中国文化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协作,注重“质”的提高。除向汉语学习者展示中国文化外,还应积极扩大文化传播受众的范围。采用视频、图片等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更容易为当地人所接受。加大译介、推荐中国优秀影视剧的力度,举办“中国电影节”,让当地人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增强现代中国的吸引力。不断拓展文化传播平台,充分发挥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畅通哈年轻人获取中国经典音乐、影视剧以及其他有关中国信息的渠道。此外,针对文化传播的对象做到“精细化”传播,避免由于不理解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而看不懂,引发误解的现象发生。扩大和深化双方高校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框架内,充分发挥高校“民间大使”的作用。


  哈境内的各孔子学院要强化总体设计,加强沟通与协调,突破现有活动类型与形式的限制,推动文化活动向更深、更广的程度发展。选派素质高、能力强、语言通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赴当地工作,中资公司也要加强人员管理,树立品牌和信誉意识,努力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统一规划,多方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要加大对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的宣传报道,将哈萨克斯坦介绍给中国,加深中国国内对哈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逐步改变中哈两国虽是近邻,但彼此知之甚少的状况。目前,哈在北京、上海、大连和西安已设立4所哈萨克斯坦文化中心,以推动哈萨克语、哈萨克文化、历史和民俗等在中国国内的普及与推广。现阶段,中哈两国在文化教育等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取得突破,两国合拍的《音乐家》《伊犁之恋》两部电影即将与观众见面。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推动了中哈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的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为把中哈两国人民的友好与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必须重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孔子学院及相关文化机构必将在“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6LZUJBWZX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兰州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中心)

2019-01-24 10:15:40
3322人浏览 0人评论
叫兽胡

  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也是中亚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国家。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山水相连,两国在政治、经贸和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2004年哈在华留学生人数尚不足500人,2008年起至今稳居十大来华留学生源国之列。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6年哈萨克斯坦在华留学生人数已达13996人。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他盛赞中哈传统友好,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语言文化交流在“民心相通”过程中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国家。正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韩国、日本、土耳其等国都非常注重在当地输出本国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中国在这一形势之下自然不应落后。中哈互为邻国,加强文化交流可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增进互信,化解误解与猜忌。对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汉语教学历史进行回顾,我们会发现,汉语及中国文化在当地的传播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语在哈萨克斯坦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苏联时期,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是国内东方学(包括汉学)教学科研中心之一。1957年塔什干国立大学(1960年以前名为中亚国立大学)成立汉语教研室,在中亚地区率先开展汉学研究。哈萨克斯坦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汉语教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989年,哈萨克基洛夫国立大学(现为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在原亚非国家历史与阿拉伯语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东方学系,开始汉语人才培养。在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刚获得独立的艰难时期,其国内汉语教学发展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教材极度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缺少专门的教学大纲。为此,学校专门派人前往汉语教学经验丰富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塔什干等相关高校寻求帮助,以解燃眉之急。可供选择的汉语教师也仅局限在来哈留学的中国学生、新疆哈萨克族移民,甚至是中国商人等有限范围内。


  中国汉语教师的到来使学校的汉语教学逐渐步入正轨,由原来大规模使用莫斯科出版的教材,过渡到广泛使用中国的汉语教材和音像资料,教学大纲也进行了重新修订。中国驻哈大使馆为东方学系提供了大量教材、词典以及中国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书籍。此外,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不断加强与中国高校开展校际交流合作,中方院校接收东方学系汉语专业的师生来华进修学习。哈萨克国立大学是中亚地区最负盛名的高校,这一时期该校的汉语教学状况也是当时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学初创阶段的缩影。


  新世纪之初,中哈两国文化与人文交流日益扩大,哈汉语教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4月,在中国国家汉办大力支持下,兰州大学与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签署协议,在阿拉木图共建汉语中心(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前身)。汉语中心配备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可以收看到中国电视节目,丰富的汉语藏书令汉语学习者耳目一新。中心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与文化活动,致力于扩大哈汉语人才的培养规模,提高当地的汉语教学水平,为有志于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学以及从事中国相关问题研究的人士搭建交流的平台。2004年7月,汉语中心举办中国西北地区首届中亚汉语教师培训班,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27名骨干汉语教师在兰州大学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此后,面向中亚汉语教师的培训项目在中国多地全面推开。这一时期,哈国内各主要高校陆续开设汉语课,哈萨克斯坦学生自费来中国留学深造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中哈两国各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入,哈国内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传播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7年12月,哈萨克斯坦首家孔子学院——欧亚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为满足哈国内强劲的汉语学习需求,阿拉木图、阿克托别、卡拉干达等哈主要大城市的孔子学院相继运营。目前,哈萨克斯坦国内已设立5所孔子学院,是中亚五国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哈萨克斯坦传播中国文化的可能路径


  孔子学院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两国文化交流为原则,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语言文化活动,利用教学示范课、教学研讨会、中国书法讲座、中国诗歌大赛、中国民乐鉴赏、太极拳以及茶艺表演等形式激发哈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组织汉语水平考试(HSK),为汉语学习者提供科学测试语言水平的平台;每年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已成为展示各国优秀汉语人才风采的舞台;“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和“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为各类学生来华留学提供资助,圆了他们感知中国的梦。


  现在,孔子学院在哈萨克斯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它不仅是哈国内汉语教学的基地,也是了解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成为中哈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推动中国文化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协作,注重“质”的提高。除向汉语学习者展示中国文化外,还应积极扩大文化传播受众的范围。采用视频、图片等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更容易为当地人所接受。加大译介、推荐中国优秀影视剧的力度,举办“中国电影节”,让当地人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增强现代中国的吸引力。不断拓展文化传播平台,充分发挥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畅通哈年轻人获取中国经典音乐、影视剧以及其他有关中国信息的渠道。此外,针对文化传播的对象做到“精细化”传播,避免由于不理解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而看不懂,引发误解的现象发生。扩大和深化双方高校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框架内,充分发挥高校“民间大使”的作用。


  哈境内的各孔子学院要强化总体设计,加强沟通与协调,突破现有活动类型与形式的限制,推动文化活动向更深、更广的程度发展。选派素质高、能力强、语言通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赴当地工作,中资公司也要加强人员管理,树立品牌和信誉意识,努力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统一规划,多方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要加大对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的宣传报道,将哈萨克斯坦介绍给中国,加深中国国内对哈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逐步改变中哈两国虽是近邻,但彼此知之甚少的状况。目前,哈在北京、上海、大连和西安已设立4所哈萨克斯坦文化中心,以推动哈萨克语、哈萨克文化、历史和民俗等在中国国内的普及与推广。现阶段,中哈两国在文化教育等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取得突破,两国合拍的《音乐家》《伊犁之恋》两部电影即将与观众见面。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推动了中哈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的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为把中哈两国人民的友好与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必须重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孔子学院及相关文化机构必将在“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6LZUJBWZX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兰州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中心)

2019-01-24 10:15:40
3322人浏览 0人评论
圈子公告
1/1        
  • 欢迎加入哈萨克斯坦汉学研究与翻译圈子

    发布于 2018-09-19 19:28

    本圈子仅供大家互相切磋、友好交流。请大家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不得传播各类不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