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

#中国文化知识词典#

【道】中国古代哲学观念范畴。“道”的本义是人行走在路上,指道路,据此又引申为“途径”、“规律”、“法则”等。“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则源自于老子。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也具有多种含义,主要包括可以言说的“常道”和不可言说的“道”。一是指事物的总规律,《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反是道所运动的规律。老子说天之道,人之道,均有规律、法则之意。韩非认为,理是具体事物的规律,道是事物的总规律,是可以说明白的“常道”。二是老子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指宇宙的本体或本原,《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强字之曰道”,因为这个“道”不是“常道”,是不可言说的,所以老子认为很难准确地为之命名,只能勉强用一个“道”字来代表。这个“道”有如下几个特点:先天地生、独立不变、是天地万物的开始、广大无边、包含了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无比深远且周而复始、通过无形无质的运动来生成万物。它是先验的自然存在,是一个超越一切相对的绝对存在,具有永恒性、运动性、超越性和绝对性。“道”既是宇宙的本原和本体,又是道家思想的最高理念,用以统摄老子的全部思想,并推导出“自然”、“无为”的天地观、社会观、人生观。庄子进一步发展老子本体论与生成论统一结构的特点,认为道既是生天生地的基始,又是万物存在的普遍根据。

儒家更多的注重社会及其秩序,所说的“道”一般都是可以言说的“常道”。《管子》以气名道,从本质论方面改造发展了老子的道。《管子》载:“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吕氏春秋》继承道家思想,依据老子的“道生一”,糅合儒、墨、法、阴阳各家,把道命名为“一”或“太一”,道作为宇宙的本原,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可称为“一”,是无限的宇宙本体。正是这个“一”生出了“二”,即阴阳二气。

西汉儒家董仲舒一反老子道在天地之先的观点,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提高到道之上,配合他的天道观,以树立君王的最高权威。魏晋时王弼以道为本,即无形、无名的道为本,有形、有名的物为末,道本形末,即道的本质是无,无是万物的共同本体和万物存在的根据。这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宋代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是阴阳二气,天地万物都统一于气,还没有具体的形质,而“道”正是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合阴阳之气,便是道。宋代程颢、程颐和朱熹认为道就是理,顺理便是道,从本体论的意义延伸为伦理纲常。朱熹认为道为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又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在朱熹哲学逻辑结构中均为最高范畴。

陆九渊提出“道,未有外乎其心者”;弟子杨简发展为“道在人心,人心即道”;明代王守仁集心学之大成,以心即道,心与道无二,要认识“道”,只要从自己心上体认,不需要向外求索。陆九渊、王阳明以心言道的心学派,与程朱以理言道的理学派,及张载等以气言道的气学派,形成了宋明理学关于“道”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http://www.cdword.com/encyclopedia/detail?encid=1

2019-09-05 15:39:24

你的回应(只有圈子成员才能发言)

回应请先登录注册

最新动态

热门圈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