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王澍:我的学生大一做木匠大三写剧本

2012年,王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此前华人只有贝聿铭拿过这个有“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奖项。获奖对王澍最大的影响是,他不再敢来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了——这个他创造的园林里,总是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等着见他,“好尴尬啊”。

2017-04-18
陈鸣华:中文阅读全球化,并非痴人说梦

在两地首映前,《我们诞生在中国》就在美国做了观众试映场,陆川是如何拍出这部让美国观众兴奋不已的电影?究竟需要怎样的一种情怀,才能够让这部作品成为中国自然电影的开山之作?陆川也通过片方向读者揭秘了不少电影拍摄的幕后。

2017-04-12
汉学家们眼中的“中国文学走出去”

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国汉学家开始聚焦中国文学作品的“走出去”问题。由于汉语博大精深、用法灵活,让汉学家们在翻译作品时倍感煎熬,却又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乐此不疲。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他山之石”究竟有没有“攻玉”之效呢?

2017-04-11
译者张卜天:让生命有意义的事才最现实

有人说张卜天关注的东西不够现实,他微露笑意,“天天忙挣钱、忙各种世俗的东西就叫现实吗?突生重病和临终时的人最清楚什么东西真正现实,最现实的是跟人的生命离得最近的那些事。

2017-04-08
黄灿然:其他工种或许存在天才,但翻译没有

“我早已确定自己后半生都是要用来服务别人的,不再为自己考虑。而我服务别人的方式就是做翻译。”

2017-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