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用翻译”林超伦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南方周末

2017-04-20

       2013年12月2日,英国时任首相戴维·卡梅伦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林超伦(中)任随行翻译。(新华社记者 王晔/图)

  林超伦是英国外交部首席中文译员,为包括女王、5任首相、议长在内的诸多英国政商要人做过口译。他因此被人称为“御用翻译”。

  笔者向林超伦提起这个称呼时,他笑了:“这是大家的想象,我不是全职的。”

  林超伦在英国经营一家翻译公司,还在中国一个翻译培训机构任培训师。现在,他只有在英国政府点名要他去的时候,才会从老板做回译员。

  林超伦1960年代出生在福建莆田。那也是近代中国译坛先驱黄嘉略、著名译者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朱纯深的故乡。林超伦在国内做过大学英语老师,后来去英国读语言学博士,接着在BBC做了7年记者,其间与同事一起开创了电视新闻同声传译的国际先例。后来,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为英国高层担任翻译,之后一直是英中高层外交口译第一人。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林超伦见证了中英领导人互访、会谈等诸多重大历史时刻。从某种意义上说,传递信息的他也在中英关系的发展中发挥了作用。

  笔者采访林超伦之前经过几次沟通,他对媒体谨慎、低调。见面坐定,林超伦的第一句话并不出人意料:“先说明一下,很多东西我是不能说的。”

  聚光灯下,林超伦总是陪伴在领导人身旁。从梅杰、布莱尔,到布朗、卡梅伦,再到现在的特雷莎·梅,林超伦总是随他们出现在英中外交的第一线、最高层,见证最真实的历史。

  林超伦讲话时中气十足,普通话标准,讲话很有条理。他的办公室里放着布莱尔的感谢信,感谢访华期间他的随行翻译。多年来,他为英国航空、渣打银行等大公司的高层做过口译。因为出色表现,林超伦被英女王授予OBE(大英帝国官佐勋章勋位)。金庸、J.K.罗琳、贝克汉姆等人也曾获得这一勋位。

  笔者问:“做好高层口译的诀窍何在?”林超伦答:“语言和口译技巧只是基本功,只有当译员在思维水平上接近讲话人时才能胜任。”

  他认为,担任高层口译时,口译水平的重要性顶多只占一半,另外一半则是译员的自身素质、知识和技能: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行为标准。林超伦将此总结为“知书达理”。

  多年的口译实践中,林超伦摸索出“以笔记助记忆、用中文补英文、用知识补语法、以口才补文采”等技巧。他认为,口译的任务是把讲话人的意图和效果传达给受众。

  “在一些时候,译员就是那个讲话人的化身。”林超伦说,“做口译的时候,不能只追求文字上的准确,而且也要传递讲话人的情感与震撼力。”他对此坚信不疑,因为“话是会忘的,情感是不会忘的”。

  《圣经》中记载,当初人类齐心要建一座通天巨塔。上帝为阻止人类的计划,造出不同语言,于是语言不通的人类最终各散东西。后来有了翻译,他们要助人沟通,他们要重建那通天塔。

  除了那层浪漫色彩之外,翻译更多的是体力与脑力的考验,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纠结斟酌。译事之难,功过难评,译者甘苦自知。

  在林超伦的微博上,常能看到他感叹翻译之难:“高强度口译中,一天没有口误很难”“遇到(两国政府)体制完全不同时(官职翻译)很难在语言上对应”“主宾边走边聊,声音方向忽左忽右,译员常难以听清原话”……虽然林超伦总是得到服务对象的赞赏,他却总是为屡屡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而感叹。

  如果将翻译定义为“用一种语言文字恰如其分地传达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那么译者则总是在两种不同思想之间艰难地寻找。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林超伦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他多次在口译中感受到中西商业文化上的冲突给中国公司带来的不利。

  在巨大的压力下工作,同声传译员需要翻译技巧,更需要机智。演讲者说“the Asian tigers”,译员就要“听虎说龙”,翻译成中文更能接受的“亚洲四小龙”。

  但也许高层口译带给林超伦的远不止疾如闪电的思维,更是长远的目光。

  采访中,林超伦两次提到他曾观察到“世道要变”:第一次是在2004年,他意识到中国发展的商机,于是将公司业务从网页制作转向中英翻译;第二次是当下,他认为人工智能将于短期内在多个行业领域赶超人工,例如机器翻译就将很快会冲击翻译行业,颠覆人类交流方式。于是,他在过去两年里潜心研究超过普通人工水平的机器翻译,并将很快在几家翻译公司试用。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1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余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