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龙八部》之前,不妨先读读这本书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03-26

说起《天龙八部》的书名来源,金庸先生在小说的开端部分介绍道:“本书内容常涉及佛教,但不是宗教性小说,主旨也不在宣扬佛教。因书中角色信仰佛教者甚多,且有出家之僧侣,因之故事不能不带到佛教。大乘佛教含义极广,不单以人世为然,天上地下,无所不包。做人固然苦,做牛做马、做鬼做神也都苦。大乘佛法原是从印度部派佛法的‘大众部’演变而来,其中包含了不少古印度民间的原始传说和信仰,现代人或觉其若干部分为迷信而不可信,但古老信仰常为象征,往往含有更广泛的真义。”

 

图1.jpg

 

原来在金庸最开始的构思中,《天龙八部》是八个短篇故事,其中的人物又有天、龙、夜叉等绰号。然而,开始正式创作之后,短篇又变成了一气呵成的长篇,主人公乔峰、段誉、虚竹等,也没有“天”字、“龙”字等响当当的外号,于是,二版修订时,金庸又重新将《天龙八部》的释名大为修改。即便如此,仍有读者热衷于将“八部”和书中的八个关键人物对应上,就像接受美学理论代表人物伊瑟尔在“召唤结构”理论中指出的,“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或许这种“不确定”的乐趣正是读者们想要探寻书中每个人物背后行为的出发点和动机。那么在读者心目中“八部”都分别对应谁呢?

 

图2.gif

 

“天龙八部”是佛教术语,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迦。

——《敦煌文化关键词》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壹·天


 

图3.jpg

   


 

“天众”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并没有超脱生死轮回,仍有堕入恶道的可能,因为他们仍和人、畜生处在同一个大的等级上。在敦煌彩塑、壁画中,天众中的梵天与帝释常作为佛陀的胁侍出现。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在《天龙八部》中,“天”当属萧峰无疑。

 

全书最能打的就是萧峰。不管对手内力如何,手段如何,名气如何。真打起来没有一个是萧峰的对手。基本上见了他先害怕三分。出场一句没说直接吓的段誉酒杯都掉了。

 

图4.jpg


贰·龙

 

图5.jpg

 

“龙众”,意译为蛇,由于中国人对龙特别偏爱,所以汉译佛经中译作龙。这些龙众时而在天上,时而在海中,有时为人身龙首,能变化云雨,护持佛法。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一部分从佛经中而来。古印度人对龙很尊敬,认为水中生物以龙的力气最大,陆上生物以象的力气最大,因此对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之为“龙象”,古印度人以为下雨是龙从大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中国人也接受了这种说法。

 

段誉是大理皇子,正是龙的象征。而大理又是佛教文化兴盛,历代帝王出家为荣。段誉本人也是饱读诗书,算是得道吧。段誉内功深厚,对应龙的力气大。       

 

《天龙八部》以“天”和“龙”两部为首,所以称天龙八部。书中萧峰和段誉是全书戏份最多的人物。侧面也说明,段誉就是龙。


叁·夜叉


 

图6.jpg

敦煌壁画


“夜叉”又称“药叉”,源自古印度民间的自然崇拜,是守护山林水泽的精灵,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之一。敦煌石窟中出现的夜叉像,北朝时碧眼赤鬓、手托大地,至唐代则成为锯齿獠牙、青面竖发的形象。《维摩经》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我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鬼。但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夜叉就很难对应到具体的人身上了。“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维护众生界",这些品质书中很多人都有。“夜叉”有八大将,十六大将,有好有坏,那更是可以把很多书中的非主角人物也囊括进去。

  

 

肆·乾达婆


图7.jpg

   


“乾达婆”在印度宗教中,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男性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达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达婆”,海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

 

有人认为阿朱是乾达婆,乾达婆是隐喻非常明显的部众之一,特征如下:

 

第一,变幻莫测。阿朱善易容,书中多次易容,对应的就是变幻莫测。

 

第二,香气,乾达婆“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阿朱初次登场便是以易容姿态登场。鸠摩智抓住段誉去燕子坞,要杀了段誉祭慕容复。阿朱捉弄他们。同去的鸠摩智和崔百泉被骗了,但段誉看穿了她,看穿的方式是闻到了她身上的香气。


伍·阿修罗

   图8.jpg


“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我们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往往打败。有一次他大败之后,上天下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莲藕的丝孔之中。

 

对于阿修罗对应的是书中的哪个角色其实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是慕容复,也有人认为是段延庆,主要就是因为段延庆很丑,慕容复没那么丑。概括起来,阿修罗(王)有这么几个特点。男丑女美,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常常和帝释战斗,输多赢少;性子暴躁,执拗,善妒,多疑。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喜欢天下大乱。

 

慕容复有美女(王语嫣),但是却不珍惜。和萧峰打架也打不过。性子执拗,刚愎自用,手下人劝告不停的时候居多,当段延庆干儿子这种事都能做得出。两次都想自杀,至少少林寺被萧峰击败想自杀那次确实执拗。多疑,怀疑王语嫣。能力很大,不和萧峰比,武功还是很高的。喜欢天下大乱,自不必说。   

 

关于无美好食物,有一种说法说,慕容复以兴复大燕为己任,没有权力就是没有美好食物。反观萧峰,先是丐帮帮主,后来和大理王子,西夏驸马成为拜把子兄弟,和完颜阿骨打至交,官居辽国南院大王。反差巨大。虽然慕容复不丑,但慕容复确实是最符合阿修罗的了。

 


陆·迦楼罗

 

图9.jpg

 

“迦楼罗”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巨型神鸟,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的坐骑,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旧说部《精忠岳传》中说岳飞是“大鹏金翅鸟”投胎转世,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它每天要吃一个龙王及五百条小龙。到它命终时,诸龙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

 

迦楼罗有庄严宝色,鸠摩智也是,虽然他是反面角色。

 

以龙为食,正是鸠摩智欺负段誉或者大理段氏的表现。段誉是龙,大理段氏也差不多。他们出家的寺庙就叫天龙寺。鸠摩智一出场就是在天龙寺力战群僧,包括大理皇帝段正明。鸠摩智后来绑架段誉去燕子坞,在少林寺时还不忘暗地里打段誉一掌。  

 

迦楼罗以为龙食,最终因龙龙太多,反而中毒而死。正对应了鸠摩智因为练少林寺七十二绝技而经脉错乱,几乎丧命,最终被段誉吸取内力。

 

迦楼罗“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鸠摩智大彻大悟,终成一代高僧。

 

 

柒·紧那罗

 

图10.jpg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疑神”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歌舞神。在敦煌壁画中,紧那罗往往与紧那丽女神成双成对出现,奏乐歌唱。

 

对于这个角色有人认为是阿紫,其实是有那么一些牵强的,但她和阿朱两姐妹倒是很符合紧那罗和紧那丽成双成对出现的形象。阿紫是人,但性格残忍,心狠手辣,“人非人”。紧那罗也是侍奉帝释天的。阿朱死后,陪伴萧峰的就是阿紫。

 

阿紫似乎和音乐没啥关系,但书中有一处细节很有意思。阿紫想讨好萧峰,但萧峰很气她,干什么都不允许。

 

图11.jpg

 

论语里有“恶紫之夺朱也”。紫是恶,朱是善。名字已经暗示了阿朱和阿紫的性格和命运。(详情可查阅往期文章《阿“朱”与阿“紫”,孰善孰恶乎?》) 

 

书里面让人印象很深的阿紫用毒针射萧峰,结果被萧峰误伤差点杀死。这段插曲几乎贯穿了萧峰和阿紫的相处。

 


捌·摩睺罗迦


 图12.jpg

   


“摩睺罗迦”意译为大蟒蛇,是印度佛教中一种人身蛇首的神。敦煌壁画中的摩睺罗迦头戴蛇冠,作歌唱状。

 

有人把蛇称为“地龙”,“地龙”也是龙,龙的力气大。和段誉一样,虚竹也是身怀绝技,内功深厚(怕是“天龙八部”里第一了吧)。

 

摩睺罗迦“智力较低而无知,反而能得道挽回前因”。这不说的正是虚竹傻人有傻福。

 

图13.gif

 

“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就像《水浒》中有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无常,众生(包括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除非修成“阿罗汉”,否则心中都有“贪、嗔、痴”三毒,难免无常之苦。本书所叙的人物都是常人(喜、怒、哀、乐、爱、恶、悲、愁等感情不异常人),书中所述史事大致正确,人物有真有假,故事则为虚构,人物的感情力求真实。但书中人物很多身具特异武功或内功(有许多是超现实的,实际人生中所不可能的),又颇有超现实的遭遇(有些人性格极奇极怪),因此以“天龙八部”为书名,强调这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带有魔幻性质、放纵想象力的作品(许多武侠小说都是这样)。

 


 

图14.jpg

 

“天龙八部”本来就是神话性的,佛陀说法也多半以神话性的人物作譬喻,有一种比较抽象的含义。抽象则内容较为广泛,包含的范围较大,不像具体之人与事有特定所指。从“接受美学”的理论出发,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更有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在作品完成之际,作者就已经死亡,剩下的文化创造工作。就是读者的权利了,这也是为什么,才会有我们今天这篇文章。或许“天龙八部”究竟对应着小说里的哪八位人物金庸先生也不一定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读者们也不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毕竟这也正是经典文学作品历久弥新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但,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不妨先读一读这本《敦煌文化关键词》,阅读这本书,不仅告诉你什么是“天龙八部”,还会告诉你其他的一些“敦煌文化关键词”,比如:敦煌壁画、敦煌建筑以及敦煌遗书等等。除此而外,更配有权威的英文释义,自己理解的同时,还能帮助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图15.jpg

《敦煌文化关键词》

定价:48.00 

出版时间:2019年8月

物料号:310340001

ISBN:978-7-5213-1034-4

 

 

 

《敦煌文化关键词》

Key Concepts in Dunhuang Culture 

 

书籍简介

 

敦煌文化主要是指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在敦煌地域产生的文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语言、文学、艺术、民俗、民族、医药、农业、军事等多个文化领域。

 

敦煌文化关键词是体现、反映敦煌文化的核心词语和固化结构,既包含指称文化概念的词语,表达文化内容的主题词、文化名称,也涉及反映敦煌文化内容的固化结构,如名词短语、四字结构等。敦煌文化关键词是敦煌文化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同时也是在敦煌学长期研究中心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的术语,凝聚、浓缩了敦煌文化的主体内容。

 


责任编辑:罗雨静
相关作品

金庸作品集

0

金庸 著

了解更多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