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摘自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在“后疫情时代的中伊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上的发言稿。
“后疫情时代的中伊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伊朗驻华使馆、阿拉麦塔巴塔巴伊大学、德黑兰大学、圣拉兹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承办,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平台支持,自6月23日起共举办了四场主题会议,来自中伊两国高校的18位学者发言在会上提出真知灼见,共商后疫情时代两国人文交流未来趋势、“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学发展,以及“中国学”与“伊朗学”研究。
本文作者
张西平
中国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伊朗
一、汉唐时期中国史书所记载的伊朗
中国和伊朗的接触始于公元前2世纪末,中国西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汉帝国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丝绸之路由此开通。此时伊朗是帕提亚王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书中最早称伊朗为安息国。这里的安息就是波斯的帕提亚(parthia)王朝,“安息”(an-siąk)一般认为是指帕提亚王室名Arshaka的对译。
中国史籍中首次提到伊朗是在《史记·大宛列传》中。
首先,书中确定了安息的地理位置。“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 其次,介绍了安息的国情。“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大小数百里,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画革旁行以外书记。其西则条枝,北奄蔡、黎轩。”这里介绍了安息国属于农业国家,商业发达,货币使用的是银币。
同时,也介绍了安息国在这一地区的地位与实力。“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条枝国指的是塞琉古朝叙利亚王国。这里讲的是安息国将条枝归为属国,说明它的国力强大。
帕提亚王朝或中国文献中的安息王朝
《史记·大宛列传》中也记载了张骞副使出使安息国的情况,这是中国和安息国的第一次外交活动,十分重要。“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二万骑迎以东界。东界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
这里记载了张骞的副使出使安息国所受到的欢迎,时间应在公元前116年或115年,当时安息的帕提亚朝波斯王是Mithridates二世。这是史书记载的中国和伊朗的第一次正式外教活动,十分重要。
张骞出使西域图
这里的黎轩指得是托勒密埃及王国,“黎轩”乃(Lyei-xian)王国都城是Alexan (dria)的缩译。
托勒密埃及王国
“善眩人”是杂技人。安息使者“把犁轩眩入送来中国,对中国固有的幻术发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古代广泛流传过一些杂技节目,如‘口中吐火’和‘用绳自缚自解’等魔术节目,有人认为就是通过伊朗传入的。还,还有一个在叠放着的多张案上由艺人表演的节目即‘安息五案’。它以安息为名,可见是从古代伊朗移植过来的。”
以上是从陆路记载汉代与西域各国的历史联系,从南洋海上丝绸之路在史籍同样记载。《汉书·地理志》卷二八下粤地条后有“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 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前140一前87)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1-5年)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东汉时,汉和帝刘肇永年九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条枝后风高浪急,陪同甘英的安息人告诉甘英,海上行程要时间长,而且常有死亡,这样甘英就没有去大秦。“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狮子及条枝大鸟,时为安息雀。”
此事《后汉书》做了详细记载。
安息国国居和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地方数千里,小城数百,户口胜兵,最为殷盛。其东界木鹿城,号为小安息,去洛阳二万里。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师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无角。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日:‘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责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时谓之安息雀。自安息西行三三干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叉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共上多海西珍奇异物焉。
西汉、东汉两次出使安息,可见安息之重要。甘英最远走到条枝,安息对对汉代中国来说已经是“西界极矣。”
汉代外交家班超
作为中国与罗马连接点的安息
在以后的三百多年中中国和伊朗双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元211年法尔斯省(Fars ,Pars)的萨珊(Sasan,古波斯语是领袖的意思)族的头人阿尔达希尔(Ardeshir)率族人起义,推翻安息王朝,建立了萨珊王朝。萨珊王朝库恩老一世(Khosro, 1,531-579)于553年派使团到西魏。波斯典籍也记载这位大王在位时,中国皇帝遣使到波斯并赠送礼品。
萨珊王朝的版图
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史书称伊朗为“波斯国”(首先见于《魏书·西域传》),而不沿用安息的旧名中国到北魏时才北方开始统一。这样双方开始交往,《魏书·西域传》中记载了北魏时对伊朗的认识。
“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去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河经其城中南流。有鸟形如藳驼,有两翼,飞而不能高,食草与肉,亦能噉火,(驰走甚急,一日能七百里也。)”
这里介绍了鸵鸟这种动物,并首次在中国史籍将安息改为波斯。《魏书·西域传》不仅仅介绍了波斯的地理与动物,也介绍了宗教与文化。
“俗事火神、天神。文字与胡书异。多以姊妹为妻妾。神龜中,其国遣使上书贡物。云:大国天子,天之所生,愿日出处常为汉中天子。波斯国王居和多千万敬拜。朝廷加纳之。自此每使朝献。”
在阿契美你德王朝之前,他们是多神信仰,以后阿胡拉·马兹达神成为最高神。《魏书》中的“天神”,应该指的是他。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有一位先知琐罗亚斯德,自称可以与神通话,他收到了阿胡拉·马兹达神的幻觉,他主张善恶二元论“即大千世界由以光明天神阿胡拉·马兹达为本原的善界和以黑暗魔王阿赫里曼为本原的恶界,善战胜恶。”为了崇拜阿胡拉·马兹达,琐罗亚斯德修了很多拜火的神庙,故中国史书有“拜火教”、“祆教”的称呼。这就是《魏书》中所说的“俗事火神”。同时,这段记载也说明了波斯与中国朝贡的关系,这也符合中国史书记载。
拜火教标志
伊朗境内的拜火教遗址
这一时期,西域交通通畅,安息国也有人来到中国,并开始在中国生活下去,民间交往加深。
隋唐时期中国与西部交流加深,在文献对波斯的记载也大大增加了。《隋书卷八三“西域”》有如下记载:
波斯国都达曷水之西苏蘭城,即条支之故地也。共王字库萨和。都城方十余里,胜兵二万,余人,乘象而战。国无死刑,或断手刖足,没家财,或剃去其须,或系排于项,以为标异。人年三岁已上,出口钱四文。妻共姊妹。人死者弃尸于山,持服一月。王著金花冠,坐金师子座,傅金屑于须上以为饰。掌衣锦袍,加璎珞于其上。上多良马、大驴、师子、白象、大鸟卵、真珠、颇黎、兽魄、珊瑚、琉璃、码瑙、水精、瑟瑟、呼洛、羯、吕腾、火齐、金刚、金、银、输石、铜、镔铁、锡、锦叠、细布、氍毵、鬃批、护那、越诺布、檀、金娄织成、赤景皮、朱砂、水银、熏陆、郁金、苏合、青木等诸香,胡椒、毕拨、石蜜、半蜜、千年枣、附子、诃黎勒、无盒子、盐绿、雌黄。突厥不能至共国,亦羁糜之。波斯每遣使贡献。西去海数百里,东去穆国四千余里,西北去拂袜四千五百里,东去瓜州万一千七百里。炀帝遣云骑尉李昱使通波斯。寻遣使随昱贡方物。
这时对波斯的认识在加深,对其国家的地理和物产有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如“都达曷水”就是梯格里斯河,这是中国文献中首次记载这条河,“王字库萨和”就是库思老二世(Chosrau II)。又如对其国家的风俗也开始有较为具体的描述,显然这是深入其国具体考察的结果,非道听途说之语。
两河流域图
《旧唐书》卷一九八《西域转》则对波斯有了更为具体的记载。
关于波斯的地理与国家政治记载如下:
“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耗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拒拂株,正西及南俱临大海,户数十万。其王居有二城,复有大城十余,犹中国之离宫。其王初嗣位,便密选子才堪承统者,书共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共发封而视之,奉所书名者为主焉。共王冠金花冠,坐狮子床,服锦袍,加以璎珞。”
这里对波斯皇位的继承介绍已经十分罕见。
萨珊王朝是公元224年或者227年由阿尔德希尔(Ardashir)建立的,在以后萨珊王朝领土扩展到地中海,占领了埃及,就是《旧唐书》所说的“正西及南俱临大海,户数十万。”
对于宗教风俗介绍如下:
“俗事天、地、日、月,水几火诸神。西域诸胡事火袄者,皆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和苏,涂须点额,及于耳鼻,用以为敬。拜必交股。文字同于诸胡。男女皆徒跣。丈夫剪发,戴白布帽,衣不开襟,并有巾帔,多用苏方青白色为之,两边缘以织成锦。妇人亦巾帔裙衫,辫发垂后,饰以金银。其国乘象而战。每一象,战士百人。······国人生女,年十岁已上有姿貌者,其王收而养之,以赏有功之臣。俗右尊而左卑。以六月一日为岁首。断狱不为文书约束,口决于庭.其系囚无年限。惟王者代立则释之。共叛逆之罪,就火袄烧铁,灼共舌,疮白者为理直,疮黑者为有罪。共刑有断手、刖足、髡钳、劓刖。轻罪剪须,或系牌于项以志之,经时月而。释焉。”
这里的“火袄者”,即锁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在中国文献中也称“拜火教”。在安息王朝时推行希腊化,拜火教虽未被排斥,但开始出现衰落。萨珊王朝时开始振兴拜火教,使所统治的地区以拜火教在意识形态上统一起来。
对于萨珊王朝后期的衰落,《旧唐书》记载了萨珊王朝最后的王子和唐朝之间的交往:
其子名卑路斯,又投吐火罗叶护获免。卑路斯龙朔元年,奏言频被大食侵扰,请兵救援,招遣陇州南由县令王名远充使西域,分置州县。因列共地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抠授卑路斯为都督。是后数遣使贡献。咸亨中,卑路斯自来入朝。高宗甚加恩赐,拜右武卫将军。行俭以其路远,至安西碎叶而还。卑路斯独返,不得入,其国渐为大食所侵,客于吐火罗国二十余年。有部落数千人,后渐离散。至景龙二年,又来入朝,拜为左威卫将军。无何病卒,共国遂灭,而部众犹存。
《旧唐书》这里记载了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灭亡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伍麦叶王朝(Umayyad)的军队进入波斯,萨珊王朝的末代国王耶德古尔德于公元637不战败逃到东部大山,期间,638年和639年两次向派使臣求救于唐朝。在节节败退之中,647年和648年两次派使臣再次求救于唐朝,唐太宗没有出兵。652年逃至东北境的木鹿(Merv),遇害而死,王朝遂亡。
阿拉伯伍麦叶王朝
耶德古尔德的儿子卑路斯(Perozes)沿着丝绸之路继续向东逃窜,在吐火罗部族武装的支持下,一度打了回去,但很快白阿拉伯人打了回来。661年卑路斯再次遣使求救,唐高宗派王名远入西域设州县,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但终不抵阿拉伯军队的进攻,接着,在705年占领了吐火罗斯坦及其首府巴里黑(Balkh),706-709年征服了粟特的布哈拉及其周边领。710-12年又占领撒马尔罕和花刺子模。自此阿拉伯人人得以在西亚和中亚建立坚固的伊斯兰教政权。卑路斯675年逃到长安。唐高宗封其未右威武将军,在长安还为他修了一座拜火寺。677年卑路斯在长安去世。
西安乾陵石人群像中的波斯王卑路斯
《新塘书》对波斯也有记载,但大多和《旧唐书》相同,有些就是抄录《旧唐书》的内容。玄装在《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了波斯,但张星烺先生认为,玄装并未到过波斯,所记载仅仅是依据传言所记,而且材料或许来自印度,对波斯的报到多有偏见。
二、宋元时期中国典籍对波斯的记载
宋代典籍记载海上交通书籍不少,如《宋史》卷四八九《汪辇传》,宋代私人研究南海交通最为详者“则为周去非之《岭外代答》。”此书是周去非所做,他为南宋进士,《宋元学案》卷七十一,说他是周端朝的父亲。他一生唯一的著作就是《岭外代答》。这本书是研究中西海上交通的重要文献,尽管周去非并未出过国门,但确“留心外域,勤访博问,通过船舶商或译者之口,就记下多大四十余国之名,无抄袭前人之迹,成就实属空前。”
他在书中记载了波斯国。
波斯国
西南海上波斯国,其人肌理甚黑,鬓发皆拳,两手钤以金串,缦身以青花布。无城郭。其王早朝,以虎皮蒙杌,曡足坐,群下礼拜。出则乘軟兜或骑象,从者百余人,执剑呵护。食饼肉饭,盛以瓷器,掬而啗之。
《诸番志》是南宋赵汝适所做,是南宋时关于对海外各国记载的重要历史文献,虽然赵汝适所记“非新历目击之词”,但仍是学界“考证宋代西南海诸番国之唯一载籍。”1911年德国汉学家夏德(Friedrich Hirth,1845年——1927年)和美国汉学家柔克义(William W. Rockhill, 1854年——1914年)将《诸番志》翻译成英文(Chau Ju-Kua: His Work on the Chinese and Arde Trade in the Twei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 entitled Chu_fan_chi)。著名中外交通史专家韩振华先生将其英文翻译过来,并对其做了注补。在这部著作中记载了伊朗。
汉学家夏德 汉学家柔克义
波斯国
波斯国,在西南海上。其人肌理甚黑,鬢髮皆乩,以青花布缠身,以两金串鈐手。无城廓,其王早朝以下虎皮蒙杌, 疊足坐,群下膜拜而退。出則乘軟兜,或騎象,从者百余人, 执剑呵护,食饼肉饭,盛以瓷器,掬而啗之。
这段文字基本是从《岭外代答》中抄录的。韩振华先生在补注中指出,在中国史籍中有两个波斯,有西域之波斯(Persia)和苏门答腊到北岸之波斯(Pase),这里的波斯显然不是西域之波斯,所以,夏德和柔克义在翻译中指出:“此段是处所云之波斯,殆为东南亚之一国或一族,其居民为Negrito人。”但张星烺不同意劳费尔的观点,认为波斯只有一个。
中国史书中多有记载与伊朗的交通关系的文献,如隋唐时的《西域图》。记载的内陆丝绸之路与伊朗的关系,而《新唐书·地理志》中贾眈记载了从中国南部到波斯湾和弗利刺(Euphrates,现译为幼发拉底)河口的路线。但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对伊朗认识的是元代大旅行家汪大洲(焕章)所写的《岛夷志略》。汪大洲江西南昌人,至正年间(1341-1368)曾海外旅行多年,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记录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风土物产的奇特, 居室饮食衣服的好尚以及贸易情况。其中较为详细的介绍了伊朗。
波斯离
境与西夏联系,地方五千余里。关市之间,民比居鱼鳞。田亦麦禾。气候常冷。风俗侈丽。男女身长,编发。穿驼褐毛衫,以软锦为茵褥。烧羊为食。
煮海为盐。有酋长。地产琥珀、软锦、驼毛、腽肭脐、没药、万年枣。贸易之货,用毡毯、五彩缎、云南叶金、白银、倭铁、大风子、牙梳、铁器、达刺斯离香之属。
这里的“波斯离”是波斯湾头的重要港口波斯离(Basra),现在称“巴士拉”。这里介绍了波斯的气候、物产、风俗。
《岛夷志略》还有“甘埋里”一条,说其“国迩南冯之地,与佛朗相近。”这里 的南冯,指忽鲁谟斯附近的一个岛名为格什姆岛(Geshm)“汪大渊之南冯,则疑为Hamakdan之省音,盖以道东南部区域名为全岛名。”
这里的“甘埋里”指的就是忽鲁慕斯(Hormoz),这是对伊朗霍尔木兹海峡的一个描写。“据学者考证:甘埋亚同一书中有作甘埋,甘埋是Kerman的对音。而忽鲁模斯乃Kerman的海口。我们从后一则中, 可见忽鲁模斯为波斯各地土特产的运输总站,东西洋的商贩亦会集在此交易。”
柔克义(William W. Rockhill,1854年——1914年)认为汪大渊“曾至海外许多地方,所记皆纯为亲身经历,其可取之多处。”
相对于《岭外代答》,《诸番志》和《岛夷志略》的真实性更大,尤其是《岛夷志略》多维作者亲自所见。
宋元时代记载伊朗的文献主要是《诸番志》和《岛夷志略》这两份文献。
从《魏书》开始,中国文献中将安息改为波斯,对于波斯这个国名,学术界也有争议。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1934)认为有两个波斯,一个在东南亚,一个在西亚。法国汉学家费琅附和劳费尔的观点,认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所描述的波斯人“其人肌理甚黑,鬓发皆拳,两手钤以金串,缦身以青花布”并非是波斯人的独有特点。这点上面已讲,张星烺不同意两个波斯之说,因为《岭外代答》多为抄录之言,虽有贡献,但许多不为亲自所见。
三、明清时期中国文献所记载的伊朗
从公元10世纪,伊朗这块土地经历了一系列的王朝变化,到125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征服了波斯全境,建立了旭烈兀王朝,即伊尔汗国。从14世纪中叶,旭烈兀王朝瓦解,由信仰什叶派教义的沙法维王朝(Safawid)建立,特别是到阿拔斯一世(Abbas I,1585-1626)时穆斯林的波斯帝国强大起来,并且开始和中国有了使臣联系。
“明朝与帖木儿王国是有政治上的联系的.公元1387年、1389年、1394年帖木先后派使者奉国书及礼品(马、驼等)来中国。1395年明朝派使者傅安等往撒马尔罕聘问。……帖木儿于1404年病死。他的第四个儿子沙哈鲁(Shah Rukh),据有哈烈(Heart)、呼罗珊(Khorasan)和妫水一带。明朝于1397年派陈德文等聘间哈烈.陈德文在奉使期间,采各地的风俗作为诗歌,使中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伊朗。”
这些使臣往来的记载虽然详细,但多于交往之过程,对于波斯国本身记载并不具体。公元1413年明朝派遣陈诚等前往西域诸国,写下《使西域记》和《西域番国志》,两部书“行程道里,一叙山川风物,是明代唯一的亲历西域的实况记录。”在《西域番国志》中开篇就介绍了当时的伊朗。
第一、对哈烈国的经济生活有了深入介绍。
“城市人家少见炊烟,饮食买于店铺,故市肆夜不闭门
终夕烧灯然烛交易。通用银钱,大者重一钱六分,名曰等哥,次者每钱重八分,名约抵纳,又有次者,每钱重四分,名曰假即眉。此三等钱,从人自造,造完於国主输税,用印为记,交易通用。无印记者不使。假即眉之下,止造铜钱,名曰蒲立,或六或九当一假即眉,惟於其地使用,不等通行。”
对哈烈国的钱币分类,制作和管理都一一说明,这在以前从为所闻。城市家庭均以在外吃饭,燃灯交易,足见其经济生活活跃。
第二、对哈烈国的宗教生活做了介绍。
“妇女亦白布蒙首,略露双眸,丧则易以青寨。居丧止百日,葬不用棺,以布囊裹瘗之。尝于坟墓殳祭,家不祀祖宗,亦不祀鬼神,惟重拜灭之礼。若拜天若聚会,则择日行之。无月朔甲子。择日,每七日为一转,周而复始。聚拜之所,筑一大土屋。众列班共中。一人大呼,则皆拜。每岁二月十月为把斋月。”
这是在中文文献中对穆斯林波斯的宗教生活介绍最为详尽的,从妇女的日常生活到大众平日的宗教生活都做了介绍。
从海陆来说,明代最重要的与南洋诸国的联系时郑和七次下南洋。郑和第七次下南洋《郑和传》记载“宣德五年(1430)六月,帝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漠斯等十七国而还。”这里所说的忽鲁漠斯就是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郑和七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其任务之丰伟,舟辑之雄壮,才艺之巧妙,盖古所未然也。”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是马欢的《瀛涯胜览》一书。在这本书中也记载了伊朗。郑和船队分别于:公元1412、1417年和1421年,三次到达忽鲁模斯(Hormuz),马欢、费信和巩珍都在使团中担任文书或翻译工作,三人都有游记如实反映忽鲁模斯的情况。这是对伊朗所做的最为详细的介绍。
忽鲁谟厮国
古里国开船投西北,好风行二十五日可到。其国边倚山,各处番船并旱番客商都到此处赶集买卖,所以国人殷富。其国王、国人皆奉回回教门,尊敬诚信,每日五次礼拜,沐浴斋戒,必尽其诚。国中风俗淳厚,无贫苦之家。若有一家遭祸致贫者,众皆赠以衣食、钱本而救济之。
如人死之家,便用致细白葛布为大殓小殓之衣,用瓶盛净水,将尸从头至足浇洗三次既净,则以麝香、片膳填尸口鼻,才服殓衣贮棺内,随即便埋。其坟以石砌,穴下铺净沙五、六寸,抬棺至彼,则去其棺,止将尸放石穴上,石板盖定,加以净土,厚筑圹堆甚坚,整洁。
人之饭食,必以酥油拌煮而食。市有烧羊、烧鸡、烧肉、薄饼、哈里撒,一应面食皆有卖者。二三四口之家,皆不举火做饭,止买熟食而吃。国王以银铸钱,名曰底那儿,径官寸六分,面底有文,重官秤四分,通行使用。书记皆是回回字。其市肆诸般铺店,百物皆有,止无酒馆,国法饮酒者弃市。文武医卜之人绝胜他处。
各色技艺皆有,撮弄博戏皆不为奇。一样羊上高杆,可笑也。其技用木一段,长一丈许,木上头平,止可容羊四蹄。将此木直立于池内,另用一人扶定。其人引一自小羖羊、拍手念诵。其羊依拍鼓舞,走迎其木,先以前两足搭定其木头,又将两后足一纵立于木上。又一人将木一段于羊蹄前挨之,其羊又将前两脚搭上木头,随将后两脚纵起,人即扶其木于对中。其羊立于木上,似舞之状。又将木一段攒之,连上五、六段,高二丈许,然后于中推断其木,人以手接捧其羊。又令卧地作死之状,令舒其前脚则舒其前,令舒后脚则舒其后。
又有人将一大黑猴,高三尺许,演弄诸般本事了,然后令一闲人将巾帕之类紧缚其猴两眼,别令一人潜打猴头一下,避之。后解其缚,令寻打头者于千百人中,径出原打二人,甚可怪也。
其地气候寒暑,春则花开,秋则落叶,有霜无雪,雨少露多。有一大山,四面出四样之物;一面如海边所出之盐,红色,人用铁錾如打石一般凿起一块,有三、四百斤者,又不潮湿,欲用则擂碎为末而食;一面出红土,其色红若银珠;一面出白土,如石灰,可以粉墙壁;一面出黄土,如姜黄之色。俱着人守看各处,自有人来买取为用。
土产米麦不多,皆有各处贩来粜卖,其价不贵。果有核桃、把聃、松子、石榴、葡萄干、花红、桃干、万年枣、西瓜。菜瓜、葱、韭、薤、蒜、萝卜等物都有。其瓜甜, 甚大,高二尺者。胡萝卜红色,如藕大,亟多。核桃壳薄,白色,手捏即破。松子长寸许。葡萄干有三四样:一样如枣干,紫色;一样如莲子,无核,结霜白;一样如白豆粒大,圆颗,略白。把聃子果似核桃样,略尖长,色白,内仁味胜核桃。石榴如茶盅大,花红有拳大,甚香美。万年枣亦有三样: 一样番名垛沙布、每个有拇指大,核小,自结其霜如沙糖, 忒甜,难吃:一等按烂成二、三七斤大块,如好柿饼、软枣之味;一等干者,如南枣略大,味颇涩,彼人将来喂牲口。
此处各番宝物皆有,如红雅姑,青、黄雅姑,刺石、祖把碧、祖母喇,猫睛,金刚钻;大颗珍珠若龙眼,重一钱二、三分者;珊瑚树珠并枝梗;大块金珀珠、神珀、蜡珀; 黑珀,番名撒白值、各色美玉器皿、水晶器皿;十样锦剪绒花毯,其绒起二、三分,长二丈,阔一文;各色梭幅、撒哈刺、毯罗、毯纱、各番青红丝嵌手巾之类,皆有卖者。
驼、马、驴、骡、牛、羊广有。其羊有四样:一等大尾绵羊,每个重七十斤,其尾阔一尺如拖地,重二十余斤;一等狗尾羊,如山羊样,其尾长二尺许;一等斗羊,高二尺七、八寸,前半截毛长拖地,后半身皆净,其头面似绵羊,角弯转朝前,上带小铁牌,行动有声。此羊快斗,好事之人喂养在家,斗赌财物为戏。
又出一等兽,名草上飞,番名昔雅锅失。有大猫大,浑身俨似玳瑁班猫样,两耳尖黑,性纯不恶。若狮、豹等项猛兽见他,即伏于地,乃兽之王也。
国王将狮子、麒麟、马匹、珠子、宝石等物并金叶表文, 差头目跟同回洋宝船,进献朝廷。
《瀛涯胜览》在对波斯的介绍和认识上有两点重要贡献:
其一,对波斯的物产介绍大大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文献。从介绍农业物产到介绍矿业物产。在《隋书》对波斯的介绍中也讲到物产,但多是矿产,对农业产品的介绍不如《西域诸番志》。这是中文文献对伊朗研究的贡献,如劳费尔所说“若没有中国人的记载,我们就无法充分了解当时的情况。中国人是讲求实际的人,对具体事物向来很感兴趣.他们给我们留下大量的有关伊朗植物、产品、矿物、风俗、制度等方面的有用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科学必然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二,对波斯的杂技的介绍,尤其是动物表演杂技的介绍。“上文提到安息使者把犁轩眩人送来中国,对中国固有的幻术发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古代广泛流传过一些杂技节目,如‘口中吐火’和‘用绳自缚自解’等魔术节目,有人认为就是通过伊朗传入的。还有一个在叠放着的多张案上由艺人表演的节目‘安息五案’。它以安息为名,可见是从古代伊朗移植过来的。”《西域诸番记》中这段对波斯动物杂技的记载,正是反映出两国在这方面的交流频繁,才会引起马欢等人如此之重视。
四、来华传教士在世界地图中对伊朗的介绍
中国古代地图中也早有对波斯的绘制和记载,南宋咸涥元年,由释志磐编写的《佛祖统记》。这本书中“图12幅:即东震旦地理图、汉西域诸国图、西土五印之图、华藏世界图、大千世界万亿须弥之图、四洲州九山八海图、大千三界图、忉利天宫之图、诸天通论图、八热地狱图、八寒地狱图、十六游增图。”
在这幅图中分南北两条线描述了从中国到西方的路线图。图中由陇西至条支(在两河流域)、安息(在伊朗高原)、奄蔡(在咸海,里海北面) 的陆路交通路线比较详细.从武威始,往张掖至酒泉,出敦煌后沿蒲昌海分南北两路通往西域.北路经伊吾、流沙、且弥、乌贪、单桓、郁立师、劫国、卑陆、后车师、交师至车师前王.再往西,往狐胡、蒲类、乌孙、达疏勒,越葱岭,至大宛、附墨、奥键、康居、奄城。
旁路沿蒲昌海南岸,往阳关、白龙堆沙漠、婼羌、小宛、且未、精绝、戎卢、渠勒至于阗,循昆仑山谷西行,经皮山,西夜、乌宅、依耐、无雷,沿葱岭南麓,往西北可达休循,往西或西南达厥宾、大月氏、安息(伊朗)、乌龙山、条支。
这幅地图“有关阿拉伯世界的地理状况绘制成图,尚属首见。”两条路线都标出了安息国。
晚明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开始将欧洲大航海以来的地理知识介绍到中国,他们介绍地理知识的方法之一就是绘制世界地图。这样在来华传教士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伊朗开始以舆图的形式呈现在中国人面前。
利玛窦1602年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在这幅地图中他标出了伊朗地区的一些地名。
意大利汉学家德礼贤将这幅地图中的中文地名配置了外文地名。Il mappamondo cinese del p. Matteo Ricci S. I., conservato presso la Biblioteca Vaticana, commentato, tradotto e annotato,1938年在梵蒂冈图书馆出版。
根据德礼贤的研究,可以找出利玛窦地图中的伊朗地区的名称如下:
古国埃兰是伊朗西南部最早建立的国家,其主要位于湖泽斯坦省(Khuzestan Prov.)。虽然埃兰人(Elamites)曾被认为在公元前第五千纪中便开始抵达伊朗, 埃兰园的具体边界因政治形势的变幻和对外战争的胜负无常而难以确定.然而其强盛时期的势力范围东抵波斯波利斯,东延伸至大盐滩一带,西接巴比伦,西北与亚述接壤,而其影响则远及中亚、印度和流域以及阿拉伯半岛。
巴尔齐亚就是波斯“Persia”的对音,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就用了:百尔西亚来称呼伊朗。
路勒私旦,“该处十二至十五世纪独立,十六世纪此地属于萨菲波斯王朝统治的范围。”
古亚思旦,学者认为“古西思旦”较好,在亚伯拉罕·奥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的古地图(Persici Sive sophorvm regni typvs, 1570)中写作“Cvsistan”,此地属于伊朗文明的发源地。
入兰,地图一般写成“Gilan”,现在伊朗里海南部海岸省为“吉兰”。此地中国《新唐书·大食传》称作“岐兰”。
艾儒略(Guilios Aleni,1582-1649)意大利来华耶稣会士,他和杨廷筠合作刊出《职方外纪》,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地理志,较之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在地理知识上介绍的更为详尽。在《职方外纪》中他也介绍了波斯。
在介绍亚洲时,他介绍了伊朗
百尔西亚
A.印度河之西,有大国曰百尔西亚。太古生民之始。人类聚居,言语惟一。自洪水之后,机智渐生,人心好异,即其地创一高台,欲上穷天际。天主憎共受长傲,遂乱诸人之語音为七十二种,各因其语散厥五方。至今其址尚在,名罢百尔,译音乱也,谓乱天下之言也。
B.百尔西亚之初,为罢鼻落你亚,幅员甚广,都城百二十门,乘马疾驶,一日未能周也。国中有一苑圃,造于空际,下以石柱擎之,上承土石,凡楼台池沼草木鸟兽之属,无不毕具,大复逾於一邑,天下七奇,此一也。后其国为百尔西亚所倂,遂称今名,至今强大。国主尝建一台,纯以锁杀回回头颅垒之。台成骷颅几五万、二十年前,其国主好猎,一围获鹿至三万。欲侈其事,亦聚其角为台,今尚存。
C.又东近撒马尔罕界一塔,皆以黄金铸成,上顶一金刚石如胡桃,光夜照十五里。
D.其地江河极大,有一河发水,水所及处即生各种名花。
E.南有岛曰忽鲁谟斯,在赤道被二十七度,其地悉是盐,否则硫磺之属,草木不生,鸟兽绝迹。人著皮履,遇雨过履底,一日辄败。多地震,气候极热,人须坐卧水中,没至口方解。又绝无淡水,勺水亦从海外载至,其艰如此。因其地居三大洲之中,凡亚细亚、欧罗巴、利未亚之富商大贾,多聚此地。百货騈集,人烟辐辏,凡海内极珍奇难致之物,往辄取之如寄。士人尝言,天下若一戒指,此地则戒指中之宝物也。
艾儒略这里的百尔西亚就是指的伊朗,艾儒略在介绍时和利玛窦的不同在于:所介绍的范围大大扩展了。因为在《职方外纪》中西亚国家只介绍了三个国家“莫卧而”、“百尔西亚”和“度尔格”即“阿富汗”、“伊朗”和“土耳其”。这样在介绍伊朗时把现在伊拉克的内容也放入其中,这样古代苏美尔文化中的一些内容也放入了其中,例如巴比伦塔,即他说的“国中有一苑圃,造于空际,下以石柱擎之,上承土石,凡楼台池沼草木鸟兽之属,无不毕具,大复逾於一邑,天下七奇,此一也。”
艾儒略和利玛窦介绍内容相同的是对忽鲁谟斯的介绍,他说“在赤道被二十七度,其地悉是盐,否则硫磺之属,草木不生,鸟兽绝迹。”利玛窦在介绍忽鲁谟斯时说“山连五色,皆盐也,取之镟为器皿之类,食物就用而不必加盐。”
南怀仁的世界地图中的伊朗
南怀仁的《坤舆全图》是继艾儒略后来华传教士所绘制的一副世界地图,同时也是一本地理志,在书中以“百尔西亚”介绍了伊朗,但内容基本是重复抄用了艾儒略《职方外纪》中的“百尔西亚”的条目,这里就不做专门介绍。
总结
从张骞西使后丝绸之路渐渐开通,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前往西域的使者记下了他们所听到、见到的伊朗,特别是在唐代在波斯王朝和阿拉伯的斗争中,波斯王朝最后的传人葬于长安,更是写了两国交往的重要事件。明清后,郑和的船队已经达到伊朗,在马欢的《瀛涯胜览》中,岁伊朗的记载达到了中国历史记载的最高峰。最后来华传教士利用大航海后的地理知识,在他们的世界地图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对伊朗的认识。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