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去东来》英语译者招募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2-11-29

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现为作品《西去东来》寻求英语优秀翻译。

全书翻译总字数:25万字左右。

样章翻译截止日期:2022年12月6日。

译者要求:

1.英语母语译者,有文学作品翻译经验;

2.理工科背景优先。

注:申请时请将翻译文字及以往作品发送至xudonghao@cctss.org,邮件标题格式“《西去东来》英语翻译”,联系人:徐冬皓。

翻译样章

(向上滑动启阅)

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超越人们的意料之外,人们往往赞叹明朝郑和(1371~1433年)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其实,早在唐朝就有一位名叫杨良瑶(736~806年)的官员,在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就已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杨良瑶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绸之路,经过3年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聘使大食更为重要的成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据考证,这应当就是贾耽(730~805年)记录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巴格达的航海路线。当然,这条路线也正是800年之后耶稣会士们梯航东来的路线。

在东西方交往的陆地,“丝绸之路”与海洋”丝绸之路”上,不仅有丝绸玉器、陶瓷琉璃、香料药材,还有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和道教方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也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向西方。而对于中外数学文化交流来说,沿丝绸之路数学知识的传播与交流,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

1925年,钱宝琮(1892~1974年)著文《印度数学与中国算学之关系》,比较了中国数学与印度数学的若干关系,论述了佛教与中印数学的传授。值得注意的是,钱宝琮在论文开篇指出:

西算史论印度算史者,有谓印度算学除小部分传自希腊外,创造甚富。有谓印度算学大多取材于中国算学。持第一说者漠视中国算学与印度算学之关系。持第二说者对于中国算学又往往过事夸大,易启疑窦。皆未明中国算学之过也。

1927年,钱宝琮发表《(九章算术)盈不足术流传欧洲考》,在该文的“结论”部分,钱宝琮指出:

中国算学西传,为西域诸民族,及欧洲中古算学所采用者,其例甚多。盈不足术,特其显而易见者耳。但近人熟悉中国算学者少。撰世界算学史者,往往藐视中国算学之地位,以为中国僻处东亚,其算学传授,可以存而不论。兹编述盈不足术之世界史,以补西洋算书之缺憾。取《〈九章算术〉盈不足术流传欧洲考》为本篇题目者,将以引起读者之注意耳。


书目简介


c595fe57e04c947953daadd9b64e8909.jpg

自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商贸交流即绵延不绝,古代中国和印度的数学知识随之传入阿拉伯,进而西传欧洲。16世纪末,耶稣会士乘船东来,沿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数学知识。这样,沿丝绸之路数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构成了东方与西方伟大相遇的“历史的闭环”。

本书依据对古汉语、梵语、阿拉伯语和拉丁语等古代数学原典文献的深入解读,通过典型问题和算法的比较分析,力求阐明不同文明数学知识的创造特点、文化特色及其社会作用,深入考察中国、印度、阿拉伯和中世纪欧洲数学知识相互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过程,着力分析东方数学在促进欧洲数学算术化和算法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探讨了在西方数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数学的内容、方法乃至思维方式发生的重大转变。本书通过探索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东西方数学知识的交流途径与融合方式,揭示出正是不同文明之间数学知识的“交流与互鉴”,推进了东西方数学文化的不断进步。

责任编辑:黄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