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视角看中国 | 国际汉学研究书系推介(二)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2-11-28

 汉学是外国人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一座桥梁,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的历史文化碰撞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自然延续。

汉学发展历史悠久,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中国文化译研网将其中已出版的优秀的世界各国著名汉学家对中国哲学、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加以汇总整理,并简要介绍其内容,特推出海外视角看中国:国际汉学研究书系推介,以飨读者。

c745b502342bdac700133d3ac7cd551a.jpg

书名:《通过孔子而思》

作者:(美)安乐哲、(美)郝大维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何金俐

书籍简介

《通过孔子而思》通过全面系统的中西哲学传统的对比,犀利地指出西方是以理性、逻辑为基础的哲学传统,而儒家是以实践性、审美性为基础的哲学传统。

这本书充满着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和新鲜的思考,表达了其对中西文化某些普遍观点的大胆质疑。这种域外视角对中国儒家传统的当代重构,不仅勇敢地刷新了西方人对其自我传统的麻木认知,同样也给予我们中国的研究者以巨大的冲击和启示,而这必将在更新的高度上开启中西方哲学的交流。

作者简介

安乐哲(Roger T. Ames)于1947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是享誉世界的中西比较哲学家、汉学家与中国哲学典籍翻译家,现任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荣誉教授、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他致力于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先锋。他先后翻译了《孙子兵法》《论语》《道德经》等中国经典,并著书《生生的中国哲学》《经典儒学核心概念》《哲读论语》《孔子与杜威:跨时空的镜鉴》《通过孔子而思》等,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郝大维(David L. Hall),得克萨斯大学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经验的文明》《不确定的凤凰》《爱欲与反讽》等。

db31ced017a4368a44477d907ae9a9ea.jpg

书名:《中国美学问题》

作者: (美)苏源熙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注释、解说词:张强强

书籍简介

《中国美学问题》是苏源熙(Haun Saussy)教授关于比较文学的名著。作者通过讨论中国的《诗经》注释史,从而广泛地探讨了存在于其中的比较诗学的课题。《中国美学问题》采用解构主义的修辞阅读方法,重构了中国儒家对于《诗经》诗歌的注释方式,将其视为一种讽寓性的古典美学模式;又以同样的修辞阅读法,重新解读了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关于中国哲学问题的争论和黑格尔对中国历史的哲学论述,并将这两者与儒家注经者并置,把他们的工作视为可资比较的、以美学模式建构中国历史的创造。另一方面,此书在《诗经》研究上也颇多新见。具体分析了《诗经》从诗言志诗以言志中得到讽寓性意义的过程。指出《国风》讽寓意义的获得与汉儒将注释《雅》《颂》的传统施加到《国风》上有关,又分析了《诗大序》及其理论来源《礼记·乐记》两者差异中表现出的意义,而在对《诗经》具体文本的细读中也能发现重大的理论问题。

作者简介

美国汉学家苏源熙(Haun Saussy1960—)教授,现任职于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比较文学系,是近年来活跃在比较文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从学术经历到学术成果,苏源熙一路收获了诸多荣耀,最引人注目之处,来自他在坚守比较主题与创新比较范式上的双向兼顾。具体到研究对象上,这种兼顾又显得格外突出。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聚焦、对文化差异的学术思辨,以及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反思,令他在备受关注的过程中,引发了关于探讨比较文学新空间的思考。

6c8ed4b909db95b92255ba50164a8a82.jpg

书名:《中华民族简史》

作者: (美)富路德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译者:吴原元

书籍简介

《中华民族简史》以谨严公允的方法态度以及非传统的写作历史方式,生动而准确地讲述了从石器时代一直到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谋生方式、宗教、道德思想、政府、文献、艺术,描述了中国史学、哲学、文化和政治目前主要发展趋势。由于作者富路德采用忽略具体史实而将更多空间用于介绍中国物质文化的进展这种非传统的方式,使得此书得以成功地展现一部真实而富有动感的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史。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此书特别注重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在物质文化方面的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给予和收获的历史,故此用相当比例的篇幅介绍中国人对于世界知识宝库的贡献以及其他民族对中国所作的贡献。此书在丰富西方人理解中国文明发展尤其是对西方文明的贡献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作者简介

傅路德(Luther Carrington Goodrich1894-1986)是一位生于美国来华传教士家庭,后投身美国汉学研究的历史学家。幼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青年时期与中国学界密切的交流奠定了他深厚的汉学功底。1925年至1961年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执教长达35年。期间还曾出任美国东方协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丁龙汉学讲座教授、美国亚洲协会会长。他所主编的《明代名人传》获得了1977年的法国儒莲奖——西方汉学著作最高奖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专业学术生涯中,他始终坚守在汉学研究的第一线,热衷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普及,及时回顾学术发展历程,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动向,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并主动从事美国汉学学科发展的基础建设工作。傅路德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的强盛,和汉学在美国的发展振兴做出过重要贡献。

892e792c28bc772bf2518a4005701c18.jpg

书名:《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

作者: (德)罗哲海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译者: 陈咏明 、翟德瑜

书籍简介

《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是德国著名汉学家罗哲海(Heiner Roetz)所写论述儒家文化的著作,先后出了英文版和德文版,在西方汉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东西方哲学》《中国书评》先后发表多篇评论性文章,给予该书较高的评价。该书依据雅斯贝尔斯的轴心说理论将中国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史的范围内加以考察,从而得出了比中国学术界在传统研究方法中更为有说服力的结论。

作者简介

罗哲海(Heiner Roetz),著名德国汉学家,德国波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德国波鸿大学中国历史与哲学研究部主任,德国汉学协会主席。1950年出生于温特贝格(Winterberg),曾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汉学和哲学,1997年至今在波鸿大学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国伦理学、中国宗教史、中国儒学史等。出版的专著包括《古代中国的人与自然》(Mensch und Natur im alten China1984)、《轴心时期的中国伦理学》(Die chinesische Ethik der Achsenzeit1992;英文修订本Confucian Ethics of the Axial Age1993;中文修订本《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2009)、《孔子》(Konfuzius19951998)等。

bb1dd27e228bf8a8b047ca02473f66cc.jpg

书名:《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作者: (美)史华兹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者:程钢

书籍简介

史华兹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导言中提纲挈领地说明中国古代思想与当代跨学科问题的关联,而且意欲彰显中国文化内部的多样性和它的张力。它检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某些主要论题和争论点,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的宗旨是再次检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某些主要论题和争论点。先秦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灿烂的时期,它奠定了文化的基本性格和此后发展的基本格局,并因此成为世界性的永恒研究焦点。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大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或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在这部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中,作者从中西比较的研究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作者坚信人类思想可以通过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交流沟通,并以此项研究挑战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相对主义倾向及其相关预设。本书曾荣获Phi Beta KappaRalph WaldoEmerson Award和美国历史学会的James Henry Breasted奖。

作者简介

本杰明・史华兹(Ben jasmin lSchwartz),美国当代著名中国学家,1960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并以其博雅和睿智,在该校东亚中心被尊称为学者的学者。除了作为其扛鼎之作的本书,还写有《中国的共产主义和毛的兴起》(1951年)、《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1964年)、《共产主义和中国:变动中的思想意识》(1968年)、《中国文化的价值》(1985年)和《中国及其他》(1996年)等。

122bbe3fd16af13b9e15c070bdbab1ae.jpg


书名:《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

作者:(德)薛凤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者: 吴秀杰、白岚玲

书籍简介

《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书中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

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对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发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作者简介

薛凤(Dagmar Schafer),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和明清的知识文化、技术与政治的关系、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中物质性与管理实践所担当的角色。已出版的著作有《皇帝的丝衣:明代的官营丝织业》(德文版,1998)、《宫廷与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技术交流》(与故宫博物院的学者合编,中文版,2012)、《知识文化:中国历史上的技术》(主编,英文版,2012)等以及论文多篇。

ead0905c32252dcd028a7a3e7303eb25.jpg

书名:《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

作者: (意)马国贤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译者: 李天纲

书籍简介

《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由18世纪从意大利到往中国的传教士马国贤所作,是当时欧洲最为流行的有关中国的著作之一,至今仍被欧美各大学列为学习中国历史的基本书目。马国贤的回忆录,主要记录了他在北京13年的生活和往返始末。马国贤在北京宫廷卷入很深,有很长时间陪伴康熙皇帝一起度过,因此此书对清初宫廷描写细致入微,很多地方比清朝官方的实录起居注以及民间士大夫的笔记更详细。

作者简介

马国贤(MatteoRipa1682.3.29—1746.3.29),意大利那不勒斯人,罗马传信部直属在华传教士。1710~1724年在华传教14载,其中13年在北京宫廷以画师、翻译等身份为康熙皇帝服务。与其他传教士不同,马氏始终以传教为职责,他深谙天主教在华传播之现状与困境,大胆尝试培养本土化传教士,在北京办学失利后他返回意大利,经过7年努力,终于在其故乡那不勒斯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中国本土化传教士的中国学院(又名圣家学院、圣家修院、中华书院),致力于培养中国本土传教士。中国学院成为欧洲培养中国本土传教士及早期汉学研究中心。马氏晚年著有多卷回忆录,详细记述了创办中国学院的初衷与经过。

a6190c20a01c7c254b4cac7d4a7a7418.jpg

书名:《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

作者: (英)葛瑞汉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译者: 程德祥

书籍简介

《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清晰而有条理地向人们展示了二程兄弟的思想,是葛瑞汉的处女作,他十分准确地选择了研究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哲学的切入点,并以西方哲学的视角对二程的新儒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他那洞悉无遗的睿智和严谨治学的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全书处处体现其独到的见解和其研究的开创性。四十年来英美接连再版,被誉为研究中国思想必读的经典名著。在此之后,西方对新儒学的研究领域大为拓展,重大成果层出不穷,但是,该书却从未被超越,至今仍遥遥领先,其权威地位为学术界所共识。

作者简介

葛瑞汉(A.C.Graham),原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院古汉语教授,英国(文史哲)研究院院士。尽管葛瑞汉久居伦敦,但他热心漫步讲学,周游世界。他以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的身份讲学于香港大学(1954─1955年)、耶鲁大学(1966─1967年)、密歇根大学(1970年)、康耐尔人文学会(1972─1973年)、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1984─1986年)、台湾清华大学(1987年)、布朗大学(1988年)和夏威夷大学(1989─1990年)。

 

注: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黄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