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结营!多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畅谈“问道中国”学术研修感悟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4-08-07

  6月下旬,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合作举办,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4结营仪式在世界汉学中心举办。12个国家的15名“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在世界汉学中心进行了“问道中国”主题研修,全程参与了包括“大师说汉学”主题讲坛、“青年导师说”学术座谈、“新汉学”博士生讲坛、教育研学、Vlog主题专访等系列学术活动,活动旨在为新一代汉学学者夯实多样化研究中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结营仪式上,“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们现场分享了参加本次研习营的心得体会。

1.jpg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汉学与中国学学院院长徐宝锋,世界汉学中心责任专家孙建华,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马克林(Colin Mackerras),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索罗宁(Solonin Kirill),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博士后、复旦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范狄(Dario Famularo),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范玉雪(Pham Ngoc Tuyet)等青年导师出席结营仪式,研习中心负责人张潇尹担任主持。

  “薪火永相传”大师说(部分)

2.jpg

  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马克林(Colin Mackerras)首先对“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们的学术成就和汉语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各位毕业生汉语水平出色,博士论文的选题丰富多元,充分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泛的研究兴趣。马克林教授指明了汉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中国拥有丰富而伟大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二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了解中国对于认识全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了解其他文化和文明是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在回顾自己与中国结缘的历程时,马克林教授谈到早在1964年开始关注中国,在剑桥大学研究唐朝历史,后来偶然机会来到中国工作。他进一步强调了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居住在一个国家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才能真正认识这个国家的文明和现实。最后,他对“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们表示了祝贺,并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促进不同文明相互了解的“使者”。

3.jpg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索罗宁(Solonin Kirill)指出,尽管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但不同文化和学术背景之间的相互理解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新汉学计划”和世界汉学中心在促进国际间相互理解和合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者们能够跨越国界和学科壁垒,进行更加紧密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通性。索罗宁教授表示,“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们在研习营中展现出的认真求索和不懈追求,实属难能可贵。他特别提到,毕业生们在学术研究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潜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不仅是个人学术生涯的里程碑,也是学术界整体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最后,索罗宁教授对即将踏上学术征程的毕业生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劝勉,未来,无论选择深耕从事何种方向领域的研究,都应拥有妥当坚实的学术基础和研究能力,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继续努力探索、勇于创新,同时也期待类似的活动能够继续举办下去,为更多的青年学者提供宝贵的学术交流和成长平台。

  “行以致远”青年导师说(部分)

4.jpg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博士后、复旦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范狄(Dario Famularo)首先祝贺“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们度过了充实的求学阶段,养成了刻苦的学术精神,塑造了对学术研究的责任。他认为“汉学”这一概念将所有对中国和世界有研究的学者联结成一个共同体,让大家得以在世界汉学中心相聚,彼此分享,互相交流,这种跨学科的交流机会在细分学科的学术环境中难能可贵。作为青年导师,他分享了对学术工作和发表学术论文的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了解决学术挑战的策略和方法,还交流了如何提出有创意和有影响力的研究课题。他还提到了自己博士期间积极参加“新汉学计划”活动的经历和感受,丰富的活动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还鼓励毕业生们继续利用“新汉学计划”以及世界汉学中心提供的各种学术交流平台继续夯实学术基础,未来一同成长为优秀的汉学家、中国学学者。

5.jpg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范玉雪(Pham Ngoc Tuyet)表示,文化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其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深刻地融入到每一个学术领域的特征和特点之中,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她以“文化的不解之缘”为主题切入,详细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经历,硕士期间研究方向逐渐聚焦于语言与文化,这一转变源于自己对文化现象的浓厚兴趣和对跨文化交流的深刻认识。博士阶段研究方向更加明确,她专注于跨文化交流,这一领域在中国相对新颖且充满挑战。此外,她还分享了自己的留学感受和职业规划,来到中国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学术交流的丰富性。最后,她鼓励大家要勇敢面对自己的选择,坚持学术追求和内心热爱,持续学习并勇于创新和探索。她祝愿所有“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毕业快乐,共同成长,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

  营员感悟

6.png

  【日本】土居健市(Doi Kenichi)

  我很高兴通过本次活动,见到了许多“新汉学计划”的博士生和校友,通过向国际专家们学习和交换讨论收获颇丰。我希望“新汉学计划”的平台越来越国际化,我们也能够继续加强互相交流与学习,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7.jpg

  【阿根廷】马西(Maximiliano Benatti)

  参加这次毕业研习营是一次难得难忘的经历,不仅给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交流的机会,也为大家未来的学术研究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活动聆听了来自各个领域多位汉学家的精彩讲座,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激发了我对汉学的热情。还有机会认识很多优秀的同学们,大家在各种领域的最前沿的研究震惊了我,能和他们成为“同学”让我非常骄傲,我也很荣幸成为“新汉学计划”大家庭的一员。每天与同学们交流都是头脑风暴,不断启发我,我相信如果大家能够一起合作研究,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汉学做出贡献。感谢语合中心与世界汉学中心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我们未来的汉学之路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8.jpg

  【尼日利亚】李明诚(Uzodinma Chinenye Gerlof)

  非常感谢语合中心、世界汉学中心给予我们参加这次青岛研习营的宝贵机会。通过这段时间的活动,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学的概念和历史发展、跨文化交流和讲述中国故事所面临的一般问题、其他汉学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及中国青岛的发展情况,我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交朋友,并进行了交流和互动。这次研习营将成为我最难忘的经历之一,期待汉学中心未来能继续为国际学生和学者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9.jpg

  【贝宁】莱昂(Sovi-guidi Wachinou Lionnel Pyrrhus)

  我要衷心感谢语合中心、世界汉学中心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这段时间里,我不仅了解“新汉学”的深刻含义,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研习营中,我们聆听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每一场讲座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体会到,汉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了解中国、理解世界的大门。我要特别感谢各位教授、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教导。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希望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继续努力研究、传播汉学知识。

10.jpg

  【喀麦隆】欧力(Kenne Michel Olivier)

  本次2024新汉学博士毕业营受益匪浅,我全程享受到了活动的每一个时刻,从专家丰富的讲坛到美丽青岛景点参观再到与专家和同学的互动交流。此次毕业营的讲座不仅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而且给我一些学术启发。每个活动的环节让我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新汉学”的概念,以便于提高我对“新汉学”的认知。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美丽的青岛,所参观的景点使我更深入地读懂青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希望在后续的计划中能够秉持“汉学”的精神,把中国的声音传播给更多的非洲青年。我向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母校北京语言大学以及世界汉学中心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给予良好的学习平台与机会和一直以来的支持。

11.jpg

  【印度尼西亚】李雪梅(Quinta Avenida)

  在这次“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的体验中,我感受到了学术的力量和文化的深度。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交流,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及社会发展获得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专家们的讲座不仅展示了汉学研究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此外,与其他博士生的交流成为了我宝贵的人际资源,这些友谊和学术上的连接将支持我未来的研究旅程。世界汉学中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对话和学术创新。这样的平台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场所,也是我们共同研究和成长的基地,期待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我们能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都能继续致力于推动汉学的全球发展。

12.jpg

  【印度尼西亚】张天诚(Dian Prasetyo Adi)

  此次参加“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我收获颇丰。在青岛举办的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生共聚一堂,探讨汉学的发展与未来。我们参观了西海岸城市之窗和太行山路小学,了解青岛的现代化进程及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研习营中,多位专家的讲座让我对汉学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跨文化交流中,我与国际同行分享了研究课题,受益匪浅。通过此次研习营,我不仅拓宽了研究视野,还深刻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结合,提升了学术交流能力,结交了许多朋友。我也对世界汉学中心有了更深的了解,期待未来能一同继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13.jpg

  【马来西亚】林如隆(Lim Lu Leng)

  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的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们很有幸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家们交流,从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到汉学的概念与发展,从对于经典的思考到古代文学思想的研究视角,从说好中国故事到对于学术写作的分享,教授们的分享让我获益良多,对我个人来说,教授们的分享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学者对于学术的热情,以及他们在学术积累上的深度与广度。我们也很有幸参观了太行山路小学,学校对于办学的认真态度以及同学们的十八般武艺,也让我看到了学校对于全面教育的追求。我们也调研了世界汉学中心,让我看到了中心对于推动汉学发展的决心。我自己也很开心认识了来自各个学校和国家的新汉学博士们,大家对于学术的热忱以及各种见解,也让我深感自愧不如。

14.jpg

  【吉尔吉斯斯坦】雪莹(Kudaiar kyzy Nuraiym)

  非常开心有机会参加这次新汉学博士毕业研习营,想感谢语合中心、北语和世界汉学中心为我们提供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我听取了专家们和教授们的详细讲座,了解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古代文学、少数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学术背景,也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听范狄学长和范玉雪学姐的分享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他们的博士后学术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动力,看着他们的成就,我更加坚定了向他们学习的决心。通过聆听其他同学们的论文发言,我学到了不同领域的知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这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在学术研究能力上得到了提升。第一次来世界汉学中心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我认为世界汉学中心是一座中国与国际汉学家之间的很重要的桥梁,它帮助各方汉学家更贴近中国,更深入了解中国。我们越多、越深入地了解中国及其历史和文化,就能越准确、越详细、越全面地向我们国家的人,向我们周围的朋友讲述和展示我们学到,看到的,听到的真正中国。总的来说,这次研习营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我的学术能力,也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15.jpg

  【亚美尼亚】鲁昕(Lusine Safaryan)

  在青岛举行的“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是我第一次参加的“新汉学”跨学校活动,也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活动,我收获颇丰。世界汉学中心营造了舒适温和的学习环境,让我有归属感,能够让我安心学习和思考。在这里,我有机会与其他新汉学博士生们面对面交流,建立了宝贵的友谊,这有利于未来的合作与共同发展。我还第一次听到外国专家教授们用汉语进行讲座,对我而言标志着汉语成为通用语言的一个重要的台阶。我重新见到了“新汉学计划”的老师们,与他们交流了心得和未来的计划,获得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这次活动让我意识到,博士毕业只是新旅程的开始。在此,我要感谢“新汉学计划”、语合中心和世界汉学中心为我提供的宝贵机会和支持。

16.jpg

  【越南】阮氏云琼(Nguyen Thi Van Quynh)

  我本科专业是商务汉语,硕士是现代汉语,到现在博士是古代汉字,具体说是文字研究,学习的道路绕了一大圈,但最后我还是回来做自己喜欢做的研究,一定会努力坚持下去。感谢“新汉学计划”给我们提供全方面的研究,也向语合中心、世界汉学中心的老师们,向各位汉学教授和所有“新汉学计划”同仁们,表示衷心感谢!这几天上课研习,听老师们讲课,还去了太行山小学参观,我们又进一步学会了如何做学术,如何做研究,尤其是范狄学长跟我们分享如何发表期刊,对未来寻找工作的经验。我相信,不管我们以后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我们大家都会坚持、继续做现在所做的工作。就像我一样,慢慢啃一辈子甲骨片、翻书法书卷、解剖汉字,让更多的人喜欢汉字,对汉字感兴趣。尤其是现在这个电写时代,AI极其方便,几乎没有人动手书写汉字了,直接用电脑敲打,甚至语言转换文字输入,手写变成了一种奢侈,汉字研究变成冷门。然而,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把那颗热爱之心,摆正摆平,紧紧地拥抱在怀里,永不放弃。

17.jpg

  【马来西亚】陈立瑜(Tan Li Yu)

  借此机会,我想感谢“新汉学计划”对我的持续支持。今天能站在这里,真是分外感慨。疫情期间,我经历了人生很多的变动,我以为我可能就此与学术分道扬镳了,没想到还能回得来。学术之路漫漫兮,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谢谢“新汉学计划”成为了我的坚强后盾,让我能继续前进!希望未来能与“新汉学计划”继续共同成长,为新汉学研究这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8.jpg

  【马来西亚】魏明宽(Gooi Ming Kuan)

  “新汉学计划”多年来推动各国青年学者问道中国,越来越多有为博士生展开汉学研究。因此,“新汉学计划”从长远角度培养未来汉学家,对汉学研究发展而言是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另外,在研习营的讲座中,教授提到如何产生研究视角,让我有所收获。我们学习到在汉学研究范畴下,通过一边阅读不同的研究课题,一边思考,产生有意义的视角与方法。最后,我们也通过本次研习营也了解到当下汉学可持续关注主要方向,从中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未来继续深耕汉学研究。

19.jpg

  【埃及】义天(Mahmoud Asaad)

  当我收到“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4”活动邀请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答应自己要好好珍惜这一个全新的体验。随着活动的进行,我逐渐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无论专业知识还是人际交往,收获匪浅。在专业知识上,通过专家们的讲解和分享,我接触到了许多前沿的理念和技术,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专家和学者的讨论以及分享的知识涵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行业动态,进而拓宽视野、启发思考和激发创新灵感。每一位学者也都带来了自己进入学术道路的经验,分享了自己从成功中获取的喜悦,从失败中学到的教训。在人际交往上,由于学术活动作为能够建立人脉的场合,在这次活动中结识了新的朋友,体会到了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学习和成长的宝贵经验,我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这种氛围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亲切。

20.jpg

  【韩国】申智善(Shin JiSeon)

  非常感谢我能分享“问道中国”学术研修的宝贵时间。“新汉学计划”每年提供丰富的活动,为我们深入了解真正中国的机会。在韩国期间,我结识了许多来自山东的中国同学,其中一位成为了我最好的朋友。因此,我十分期待未来还能有机会在青岛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修。参观青岛的发展展览深深地启发了我。青岛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海岸发展基地,在区域合作、互联互通和城市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青岛与韩国的许多城市,如大邱、仁川和釜山等,已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在贸易、投资、金融和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实质性合作成果。未来,我希望中韩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再次感谢“问道中国”研修过程中的各位老师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再次与大家见面!

21.jpg

  “新汉学计划”旨在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4作为各国青年新汉学博士毕业后开展更加深入的中国研究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项目,旨在提升青年新汉学博士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增加汉学青年学者对中华文明整体风貌、区域特征和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全面了解,充分发挥汉学青年学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各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年轻人才,围绕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持续谱写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与互鉴新篇章。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