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著名汉学家,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军事专委会成员,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亚洲事务委员会主席、汉学家马豪恩1965年出生在阿根廷,尽管拉丁美洲地区并非二战的主战场,但战争的影响也波及了这方水土,改变了拉美的国际关系。
2024年10月,以“读懂中华文明,携手促进世界现代化”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开幕。阿根廷著名汉学家,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军事专委会成员马豪恩教授应世界汉学中心邀请来华参会,并在大会学术论坛环节发表主旨演讲。
当被记者问及“印象最深刻的二战相关文艺作品”时,马豪恩表示:“《钢琴师》一书令我印象深刻,这是一部由波兰犹太裔钢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根据真实经历撰写的回忆录,讲述了他在战争期间历经磨难、最终重获自由的故事。”马豪恩表示,与许多聚焦于军事冲突或有组织抵抗的战争题材小说不同,《钢琴师》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一位藏身于废墟中幸存男子内心的恐惧。“最让我感动的是小说对于情感的直白描写,以及美与恐怖交织的画面。文字中所蕴含的力量,成为人类在战乱面前坚韧不拔的象征。”根据该书改编的电影《钢琴家》斩获了戛纳金棕榈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等多项国际大奖。
马豪恩教授在世界汉学中心
马豪恩认为,新西兰作家安东尼·麦卡滕创作的《至暗时刻》在展现战争残酷与人性光辉的同时,也在塑造公众记忆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品聚焦1940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危急时刻的品质与抉择。“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段和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字描写,这类作品塑造了公众对战争起因、后果和道德评判的解读方式。这类戏剧化的作品常常将复杂的地缘政治事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人文故事,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内化历史教训。”
对于从个人视角展现宏大历史的叙事方式,马豪恩认为,这能够让文学将历史事件更人性化地表述出来:“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不仅能够身临其境地触摸历史,还能品味其中的感情真谛。作者将历史叙事与个人经历杂糅结合,从而能够激发读者的同理心和反思。”
马豪恩将二战相关文学作品比作“跨国界对话的桥梁”:“对二战的文学艺术诠释是跨文化、跨国别对话的有力工具,使不同国家的人们通过共同的苦难、韧性和希望建立联系。”他还希望文艺工作者承担起将记忆转化为道德行动的使命,传递和平理念,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2022年7月,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年八月正式设立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执行机构——世界汉学中心。迄今为止,作为汉学领域里程碑式的学术组织,理事会已汇聚了来自全球63个国家的400多位杰出专家,形成了广泛而深入的汉学学术网络。
同时,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执行机构——世界汉学中心已牵头构建起涵盖三十余个国家的国别理事会体系,旨在将各国汉学家组织和联系起来,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其群体效能。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全球汉学家在汉学各领域的深入研究,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宗教和中医等,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正式设立相应的十大学科专家委员会,并定期在中国或海外举办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军事专业委员会研究中国古代兵法与军事思想的智慧,以及其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影响,特别关注中国传统军事经典的国际传播与应用,促进中外军事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成员包括:
【阿根廷】马豪恩(Jorge Eduardo Malena),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研究员、萨尔瓦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系主任。
【巴西】霍心武(Rogério Fernandes de Macedo),国际儒联成员,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社会科学博士,巴西孙膑拳武术协会主理人。
【美国】骆格德(Grant Rhode),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波士顿大学高级讲师。
【美国】龙沛(Peter Lorge),范德堡大学历史系亚洲研究副教授。
【伊朗】胡塞尼(Javad Hosseini),中国世界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副秘书长、山东省孙子研究会顾问。
2025-05-13
2025-05-12
2025-05-08
2025-05-07